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第二課教案
新的大一統
課 時
總第61課時
課 型
新授課
設計者
授課時間
12.8
教學目標
知識
與
能力
通過對西漢鞏固大統一的重大事件的學習理解其大統一的含義。
過程
與
方法
通過學習西漢鞏固統一各方面的有關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掌握并歸納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與方法。
情感
態度
與價
值觀
通過中國歷史上疆域的變化與少數民族的交往與溝通,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統一的多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西漢鞏固大統一所采取的措施。
教學難點
理解西漢大統一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西漢有關知識的材料積累,并初步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 學 過 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課堂生成記錄)
導入
問:秦朝的統治是否如秦始皇所設想的那樣延續了千秋萬代?
承上啟下。
秦朝的滅亡與西漢的建立
投影陳勝、吳廣起義圖
強調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秦朝滅亡的時間為公元前2XX年,為項羽、劉邦所滅。
公元前2XX年劉邦建立漢朝。
簡述秦朝統治延續的時間,滅亡的原因、時間。
適當補充相關的知識,使知識上下銜接,不出現斷層。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意識。
材料分析:劉邦奪得天下后曾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管理國家,供應軍需,我不如蕭何;率領將士,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但是,這三個人才,我能任用他們,就得了天下!
小組交流收集的有關“楚漢戰爭”的史實、成語典故。
回答:劉邦得天下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對我們有何借鑒意義?
過渡
如果你是漢高祖劉邦,你將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劉家天下?
新的大一統的形成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82,認識其做法,并分析其利弊。
指導學生閱讀、概括加強統一的措施。(頒布推恩令,加強監察制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什么利弊?
(4)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的措施有哪些,結果怎樣?
小品表演:河間王與漢武帝的對話。
思考:兩人的對話反映了什么問題?
猜想漢武帝將采取什么措施鞏固王權?
分組討論:1)推恩令與“分封制”有何區別?
(2)“焚書坑儒”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比較,哪一個高明?
通過小品表演、分組討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分析、比較概括等能力。
漢朝新的大一統形成的過程:漢高祖的建國封邦,漢景帝的平定叛亂,漢武帝的“推恩”“尊儒”。
過渡
漢武帝時期是漢朝的強盛時期,也是開疆拓土的時代。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
指導閱讀p84-86
強調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時間、意義。
分析、討論漢武帝加強邊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討論:西漢初期的和親政策與漢武帝之后的和親政策有什么不同?如何看待和親政策?
加深對漢朝盛世的理解。
小結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措施。
(政治、思想、邊疆治理)
培養綜合概括能力。
作業
設計
1、收集三國人物故事。
2、作業本:p49第1-4.7-15題p50-52第19-20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