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課“萬方樂奏有于闐”--“新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演講擂臺賽
生3:缺點是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三、大煉鋼鐵
憑借大躍進時期音樂、錄像的情境設置,如《今年產鋼千萬噸》,讓學生感受熱情似火的特殊年代,并質疑。
“煉鋼工人”小組的同學利用課件《1957年中英鋼鐵產量比較表》講解:工業提出“以鋼為綱”的口號,要求7年、5 年以至3年內提前實現原定的15年鋼產量趕上或超過英國的目標。
各個小組同學合作表演,以展現各界群眾激情昂揚、“全民大煉鋼鐵”的熱烈場景。
旁白:1958年鋼產指標為 1 070萬噸。
工人:只要我們使大力、出大汗,就是砸鍋獻鐵,我們也要取得最后的勝利,實現趕超目標。
農民:棉花不用摘,先進山砍樹煉鋼去!
學生:老師,我家門上的插銷我全拿來了。
社員:反正要入社了,這鍋、鏟都交公煉鋼吧。
工人:聽說安徽的土法煉鋼形勢很好。
“煉鋼工人”小組展示“土法煉鋼”的幾幅課件圖片,概括總結煉鋼場景:“土洋結合”,鋼鐵廠開足馬力,小高爐遍地開花,10月底就高達幾百萬座。從找礦、運輸、煉鋼、煉鐵、煉焦……都靠大批群眾投入,從中小學生到七八十歲老人,全國高達9000多萬人。
教師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情境,交流介紹社會調查結果,并以小組為單位,初步進行“大煉鋼鐵”的調查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評價:這樣的“大煉鋼鐵”會出現什么后果?
生1:項目多、戰線長、資金使用分散,使原料和材料不能集中用在重點工程上,影響了建設速度。
生2:盲目追求數量,不顧質量,許多產品粗制濫造,不能發揮應有的經濟效果。當年鋼產量提前12天完成了任務,但1 108萬噸鋼里合格的只有800萬噸。煉出來的土鋼、土鐵根本不能用,估計造成損失200億元。
生3: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浪費。
生4:影響學生的學業,影響了農業等其他部門的發展,影響了市民的正常生活。
生5: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困難。
教師引導學生形成認識:歷史已經無情地證明中國人付出的巨大艱辛,最終是破壞了生態環境,破壞了經濟平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搬起的大石頭,卻砸了自己的腳。
四、農業大躍進
“種稻農民”小組邊展示課件,邊進行打擂臺、喊口號、移秧并田勞動的場景模擬,使學生對大躍進中高指標、瞎指揮、虛報風、浮夸風盛行的局面形成感性認識。
旁白:(課件:1958年糧食、棉花產量指標)在農業上,提出“以糧為綱”,要求5年、3年以至一二年達到12年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糧食產量指標。
生1:我們要苦戰3年,改變面貌!
旁白:(課件:農村“爭放高產衛星”表、《人民日報》刊載各地的高產衛星、豐收擂臺誓師大會)在求成過急的思想支配下,主觀主義大膨脹,不顧客觀實際,任意拔高,結果適得其反,鬧出很多笑話。最突出的表現是浮夸風的泛濫,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實際的任務和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