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第三課教案
5、[課堂感悟] 1 、你覺得農牧文化交融有什么好處?2、你覺得對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國家富強有極其重要作用的是什么?6、最后播放視頻《祝福祖國》,歌唱《愛我中華》。
《傳統城市的新氣象》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課程標準要求:
2—5 描述歷史上不同區域的社會生活概貌,了解不同區域文明的生活方式。
4—5 綜合多種因素,認識中國和世界社會變遷中的若干重大轉折時期。
5—1 選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們的物質生產與生活的狀況及其變化。
5—2從娛樂、信仰、禮俗和語言文字等方面,了解民眾的精神生活狀況及其變化。
6—3 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舉例說明特定歷史時期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突出貢獻。
本課時“傳統城市的新氣象”講述了宋元時期經濟重心轉移的完成,農業和手工業的迅速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城市格局的變化和城市商業、市民生活的繁榮,為下文交代了經濟背景。
本課時教學的關鍵點之一是要搞清宋元時期經濟重心發生轉移的原因和它的歷史進程。另一關鍵之處就是“兩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與“傳統城市出現新氣象”之間的邏輯聯系。
二、學生分析:
大部分學生都對歷史比較感興趣,但是他們感興趣的是歷史事件,但是對于歷史上的文化、經濟的內容學生由于往往不是很感興趣。另外,由于初二的學生對于經濟原理接觸較少,所以對于經濟發展的原因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所以老師在課前印制了一些課堂補充資料,課堂中設計了一些活動,以提高學生對著部分內容的興趣,幫助他們理解課堂內容。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分析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培養學生初步的知識遷移、歸納及分析和論從史出的能力;
2、了解當時南方在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建設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比較分析唐都長安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商業發展狀況,培養學生閱讀各種材料、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對同類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析、歸納的能力;
3、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
二、過程與方法:
1、提供豐富的史料,使學生感知、體會有關歷史現象。設計多種類型的問題,讓思考中理解和評價歷史現象;
2、設計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合作交流,設計課后延伸內容,讓學生收集有關信息。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體驗我國宋元時期在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和城市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而這些成就在當時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傳統城市新氣象的具體體現。宋元商業繁榮的表現在傳統城市出現了新的氣象,以北宋都城汴梁市井街道的繁華景象為典型。商業的繁榮還帶來了許多新事物,如: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和世界上最早的專業消防隊和中國第一枚商標、最早的廣告。
教學難點: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教學時可通過深圳的經濟發展分析、讓學生認識社會戰亂和安定,勞動力的多少,生產經濟、生產技術、自然環境等都是關系經濟興衰的重要因素。還可采用競賽方式,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最后由教師對學生的不同觀點加以概括和提煉,既能培養學生閱讀理解材料的能力,又能增強學生創新精神,還可調動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