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四單元第三課教案
五、教學方法
情境設置法、主體探研法、分析討論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情景,讓學生自主學習。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組織教學,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學習,自主探索。
六、教學準備
收集和整理唐宋經濟發展的有關資料和圖片:唐長安、宋東京城市布局示意圖、《清明上河圖》片段、歷代典型貨幣圖片等,制作多媒體課件,創設歷史場景,為學生的探索性學習、活躍課堂氣氛創造條件,把學生按座位分成學習小組,印發學生課前學習資料,并要求學生作必要的資料收集和學習準備工作。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同學們,從大家平時的了解和感受中,你認為我國哪一帶的經濟相對較發達?(南方沿海一帶)那么,我國南方經濟是否自古以來就十分發達呢?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現實感受出發,更有說服力,也更能引起學生興趣和注意力。【展示】我們來看看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西漢時期南方情況所作的描述:(出示資料)
“南方地廣人稀,人們以稻米、魚為主食,還采集果實貝類為食,……刀耕火種,沒有積蓄,大多很貧困。”
【承轉】由此可見西漢時南方經濟水平怎樣?(相對落后,經濟重心當時在北方)。
【敘述】那么,南方經濟在什么時候發展起來的呢?又是在什么時候超越北方成為中國經濟中心的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中國古代經濟中心轉移的過程
1、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課件展示】 魏晉時期——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唐朝后期——南方經濟進一步發展,經濟重心繼續南移
南宋時期——長江流域作為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徹底確定下來
【提問】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發生南移的原因何在呢?
【討論】請大家先來探討一個問題:一個地方經濟比如深圳要迅速發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學生分組討論得出:良好的環境包括安定的社會環境、適宜的自然地理條件、充足的勞動力、工具與技術的進步、交通的發展、國家政策的支持等。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比較了解的深圳為例來說明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條件,從而學生更容易理解中國古代經濟中心轉移的原因。
【提問】那么,我國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得到持續發展,超過弱方,是因為具備了其中哪些因素呢?
學生分組討論引出: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和平;北方人民的南遷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相對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承轉】全國經濟重心轉移完成后,南方的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呢?首先我們來看看農業的發展。
【課件展示】“諺語辨析”:展示南宋“農耕圖”和諺語:“蘇湖熟,天下足。”
【提問】這一諺語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回答出:南宋時太湖流域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糧倉)
【提問】是什么原因促使當時農業迅速發展呢?
【課件展示】先進的生產工具的應用優良品種的推廣促進農業發展(圖片展示秧馬和占城稻,并給以介紹)
【承轉】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手工業迅猛發展,而最能體現當時手工業水平的就是宋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