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與社會第三單元講學稿
第二課 歐洲中世紀與基督教文明(第二課時)【教學目標】通過分析有關資料,描述歐洲封建莊園制度的基本特征和農奴的地位,了解城市的興起和行會制度的概況。【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中世紀歐洲的經濟生活
教學難點:城市與農村的差別及產生原因
【課前預習】
1、 歐洲中世紀時的莊園的最大特點是________。
2、 在中世紀,為了保護同行手工業者的利益而成立的社會組織是____。
3、 中世紀的歐洲鄉村,莊園里的勞動者是____。
4、 從11世紀起,歐洲經濟逐漸恢復,新興的城市不斷涌現,其中在意大利以手工業聞名歐洲的是____。【學與教的過程】一、領主的莊園
1、閱讀課本p59內容及《歐洲中世紀莊園圖》,問:莊園中有哪些建筑?住著哪些人?
2、莊園的布局有什么特點?
3、想想看,這樣的布局對莊園內的人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4、觀察圖3-23,找到農奴領主住宅,再找到農奴和領主。
(1)思考:農奴耕種領主土地,是否意味著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2)思考:比較農奴與領主的生活,說說農奴的社會地位。
(3)思考:談一談農奴與奴隸比較,有什么差別?二、市民的城市 1、回憶七年級(上)學過的“文明的中心──城市”一課,思考:(1)“城市有什么特點?那么你們知道中世紀歐洲的城市是什么樣子嗎?” (2) 歐洲中世紀城市什么時候出現?為什么用“復蘇”這個詞?(3) 當時歐洲中世紀有哪些城市?各有什么特點?
(4)學習閱讀卡,談一談為什么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為什么這位學者會有這樣的感受?
2、閱讀p60,思考:(1)行會是怎樣的一個組織呢?(2)看書本圖3—25,猜猜看,它們是哪些行會的徽章?(3)你能評價一下行會這個組織嗎?三、小結: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最大特點是什么?【課堂鞏固】 1、下列關于歐洲中世紀鄉村特點的描述,正確的是( ) a、鄉村到處是商人的叫賣聲音;b、到處是裁縫店; c、通常由一個或幾個村落組成的莊園幾乎成為自給自的小世界; d、農奴從事生產勞動,成為莊園的主人。【拓展延伸】 12世紀世紀時在巴黎的一個街道,裁縫店、理發店、雜貨鋪吸引著顧客、到處都有商人的叫賣聲,一個鄉下的學者來到巴黎,看到周圍熙熙攘攘的人群,他驚訝不已。請你從政治與經濟兩個角度就比較歐洲中世紀城市和鄉村生活的不同點,解析這位學者為什么會驚訝。歐洲中世紀城市城市和鄉村生活的不同點:
鄉村(封建莊園)
城 市
政治(人身自由)經濟(生活與生產)
【作業布置】作業本p32-34 4、7、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