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通用2篇)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篇1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是微生物一章完結課,系統分析了微生物在生物圈和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節課一課時完成。教師從日常生活入手切入微生物對生活垃圾處理上面的重要作用,結合知識鏈內容完成總結歸納環節,對資料分析環節,提供了更多的資料,拓展學生的思路。在實際用環節中,如有條件可去觀察垃圾和污水的處理過程,亦可以資料形式提供給學生,學生在此基礎之上,積極思考尋找更多的處理生活垃圾的方法。不僅如此,更要鼓勵學生打開思維,搜集更多微生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實例。教材是從最常見的生態系統(落葉)中的作用引入的,然后列舉實例,介紹了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的危害,接著又講述了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共生的實例。這樣編寫的目的是要引導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比較全面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概括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a.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b.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c.與動植物共生
2.探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解作用。
3.探究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第三個作用:與動植物共生。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對本章引言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2.通過觀察,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分析、思考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本章的學習,培養學生辯證觀點,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激發學生愛護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激發同學創造情愫。
教學重點
1.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腐生)
2.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引起動物和人患病。(寄生)
3.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可以與動物共生。
教學難點
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細菌和真菌可以與動物、植物共生。
教學用具
掛圖或者多媒體大屏幕
教學方法
比較分析、討論
多媒體演示法、觀察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
有關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三大作用的多媒體片斷或相關掛圖。
2.學生準備:
(1)探究實驗
(2)搜集與細菌、真菌有關的信息(從日常生活中收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問答,導入新課]
教師:前一章,我們學習了細菌、真菌,那么從形態上講,細菌和真菌的最大區別是……(學生接述:細菌沒有細胞核,只有核區;而真菌具有成形的細胞核,具有細胞完整結構)。我們學習過的細菌按形態分,可分為……(學生接述:球菌、桿菌和螺旋菌),學過的真菌有……(學生接述:酵母菌、青霉、曲霉,還有蘑菇等食用菌)很好。
細菌和真菌雖然個體小,不像動植物那樣惹人注目,但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卻是不可低估的。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關注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從生活現象入手,通過做實驗和資料分析,探究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三大作用]
教師:首先請問同學們一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細菌和真菌嗎?
學生:通過討論,課下收集資料,日常生活經驗等。可能有以下幾種答案。
(a)腐敗的梨(或蘋果)里有 (b)在媽媽實驗室的顯微鏡下見過。
(c)根瘤菌里有 (d)沒見過。
教師: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和細菌、真菌接觸嗎?好,先請同學們觀看老師準備的多媒體課件。注意觀察課件里所涉及到的細菌和真菌的生活現象。
隨即播放多媒體課件(沒條件的可觀察書上p123的圖片)
2.設計實驗演示
一只完好的梨,用刀子給它劃一個小口。畫外音:“請過幾天再觀察。”梨缺口處大面積腐敗了(是另外的一只梨,只是前幾天劃的口)。畫外音:“如果繼續放置,它會(慢語速且極具探索性)全部腐爛。”梨由部分腐爛到全部腐爛的動態過程(速度很快)。畫外音:“這便是食物的腐敗現象。梨為什么會腐敗呢?其實是枯草桿菌把它分解的結果。”
“有些真菌和細菌還可以營寄生生活,它們從活的動植物和人體吸收營養物質,導致動植物和人患病。”同時畫面顯示水稻稻瘟病、小麥葉銹病、人手癬、體癬的大特寫。
畫外音:“但有些細菌和真菌能與動植物共生,它們相互依賴,一旦分開,彼此不能獨立生活。如地衣。”畫面顯示地衣特寫。
教師:請同學們仔細回憶,剛才多媒體課件里有哪些細菌、真菌的生活現象?
學生:(觀察課件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后可搶答)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1)枯草桿菌可將梨分解——梨的腐敗同細菌有關。
(2)真菌可使小麥得小麥葉銹病,使水稻得水稻稻瘟病,可使人生癬——細菌和真菌可使動植物和人患病。
(3)地衣是真菌和細菌與動植物共生的結果。
教師:(鼓勵評價學生)看來,同學們收集信息能力很強。
請同學們觀察手中腐敗的梨(或蘋果),將其和完好的梨相比較。聯想一下,除了梨和蘋果,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些什么東西會腐敗變質?試舉例。
學生:(先觀察腐敗的梨和完好的梨,加深對腐敗的認識,再展開聯想做答)答案可能有:變餿的飯菜、垃圾堆上發臭的老鼠、朽木……
教師:同學們舉的例子都很好。食物的腐敗現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到,自然界里的物質循環更是循環不會停止。這其中,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充當了分解者的角色。
教師講解
1.菌類使梨和蘋果腐敗。
2.真菌和細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作為分解者,對于自然界中co2等物質循環起著重要作用。
3.細菌可以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有條件教師請重新展示有關細菌和真菌可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的片斷。
學生:積極收集信息,聯想日常生活中感性認識,甚至可以展示自己的體癬。總之,認識到,細菌和真菌中的一些種類營寄生生活,它們從活的動植物體內吸收營養物質,導致動植物和人患病。
4.細菌、真菌與動植物的共生現象,如地衣、根瘤菌。(教師請學生們經回憶回答)
放映有關共生的片斷和圖片。
教師:給予肯定,激勵評價,及時鼓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給大多數同學自信心和學習動力。
教師:其實,草食性的動物,如牛、羊、駱駝、兔子等,在其胃腸內,也存在著細菌,細菌可以幫助動物分解植物中的纖維素,而動物的胃腸也為這些細菌提供了食物和生存場所,同學們說,它們兩者是什么關系?
學生:共生。(可叫中等學生回答)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認識了細菌和真菌,以及它們在自然界中作用,同學們認識到細菌和真菌與動植物可營腐生、營寄生及營共生生活,它們對自然界有三大作用,分別是……(學生接述),可見,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不可低估。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師大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18章第1節。本節內容包括3個方面:1、微生物的種類;2、微生物的特點; 3、微生物的生活。 主要闡述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謝類型多,代謝強度高和繁殖速度極快,使其成為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分。
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微生物只是有一個模糊的概念,真正準確認識的學生并
不多。而本節知識涉及的都是微觀生物,對于學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
的難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難,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對則比較容易。因此,
在實際教學中,通過直觀的圖片演示,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知識的
基礎上,可以糾正、加強他們的認識。對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動,
平時學生雖然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是缺少足夠實踐,雖然有探究的
積極性,但探究的科學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簡述什么是微生物,列舉常見的類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設計能力、收集材料和處理材料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活動的學習使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重視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重點
重點:微生物及其種類,代謝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點。
教學難點
難點:探究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微生物的代謝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采用的不是傳統的灌輸式,而是結合了直觀教具(特別是圖片),通過問題銜接知識點,由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組合作交流探究活動結論,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學法指導
(1) 學生課前預習。
(2) 課堂交流:師生交流,學生學會在教師引導下歸納總結知識點。
(3) 小組合作:上課之前學生按事先分組,進行探究活動
(4) 小組交流,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分析選擇,培養綜合能力。
(5) 自主學習:課后學生收集相關材料,完成“假如地球上沒有微生物”活動,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具準備
提前準備課堂教學的細菌、真菌、病毒等的圖片和資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的主導活動 學生的主體活動
新課導入 展示一組常見的微生物的圖片:如引起“非典”的冠狀病毒的圖片,不同種類細菌圖片,提出問題:這種肉眼看不見的物體是什么?屬于生物嗎?
從而引出本章本節內容: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觀察
思考
微生物及其種類和分布
提出問題:
1. 什么是微生物?
2. 微生物有哪些種類?
3.微生物的生活環境怎樣? 閱讀課本有關部分內容,分析,歸納出三個問題的答案。
歸納:
1. 微生物: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
2. 根據細胞結構特點,分別介紹單細胞微生物、多細胞微生物、無細胞結構微生物。
3. 微生物主要生活在土壤,動植物體體內或體表及一些惡劣環境,因此微生物分布極廣。
傾聽
理解
記憶
探究活動: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
既然微生物分布廣泛,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呢?看課本53頁活動內容。如果制作一種培養基,為微生物生活提供必須的營養物質,微生物就會在培養基上迅速繁殖和生長,就形成了肉眼可見的微生物菌落。少量的微生物我們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我們就可以用肉眼觀察到了。 我們如何設計探究實驗來探究我們身邊是否存在微生物呢??請學生分組談論并設計實驗方案。 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探究我們身邊的微生物”為主題充分討論,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并進行實驗結果的預測。 最后全班交流。
分析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并提出最合理最可行的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課后按照實驗設計完成整個研究活動。
傾聽 思考
微生物的生活
1.問題引入:微生物作為生物應該有著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長,繁殖等,微生物是如何生活和繁殖的? 2. 展示相關圖片,重點介紹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及其在生物圈充當分解者的作用。對比大多數動物,簡介充當消費者的微生物,特別提示病毒這類微生物,過著寄生生活,充當消費者。對比綠色植物,簡介充可以自行合成有機物的微生物,在生物圈中充當生產者。最后簡介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傾聽
思考
歸納:微生物的生活方式多種多樣、代謝類型多
微生物的繁殖特點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56頁第1自然段,由學生自行比較人和大腸桿菌的繁殖速度、肉牛和酵母菌合成蛋白質的速度。 自學閱讀。
得出結論:
微生物繁殖速度
極快。
總結 微生物及其種類,代謝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點。 傾聽
知識遷移 夏天,魚的內臟埋在土壤里,一段時間后內臟不見了,什么原因? 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板書設計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一節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微生物
個體微小、結構簡單的低等生物。
二.微生物的種類
1.單細胞微生物: 細菌 放線菌 藍藻 等
2.多細胞微生物: 霉菌 蘑菇 等
3.無細胞結構微生物:病毒 類病毒 朊病毒 等
三.微生物的生活
1.腐生微生物:分解者、作用
2.寄生微生物:消費者
3.自養:生產者
4.固氮作用
四.微生物繁殖特點:繁殖速度極快
作業:1.導學園地
2. 完成“假如地球上沒有微生物”活動
教學反思: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并結合探究式教學,讓學生體驗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