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二、探究性活動一
這個活動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探究性活動──小結──驗證──事例交流。
(一)探究性活動:
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聲方法有創意?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聲的,你觸摸發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
1.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什么不同?
2.物體發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動: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發聲,教師下組參與討論。然后教師請同學代表上臺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聲方法贊賞和鼓勵。并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受。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擊鼓。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些運動”的方法?
(二)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原因。即物體發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
(三)交流: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聲方法嗎?比如動物間有趣的交流方式。
說明
1.學生的發聲活動是在開放的互動式形式中進行,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聲方法,匯報體驗和感受。例如對學生把發聲的音叉接觸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樹葉吹奏發聲等,更應該鼓勵,并讓學生在現象中歸納問題的本質。如果學生不能對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可做一定地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①動物的發聲方法:蟬是怎么發聲的?蚊子和蒼蠅發出“嗡嗡“聲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音?能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言,增加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三、探究性活動二
情景創設:醫生的聽診器,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猜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么東西做媒介。
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們的課桌做傳聲物。這個實驗需要提供什么條件?(聯想醫生聽到病人身體器官運動的條件)如何操作?學生討論后回答,教師也可提示:發聲體(源)──人耳(接受體),中間為傳聲物質(即課桌)。
活動:兩位同學合作,一位同學輕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學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后對比。
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還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讓學生舉例,例如小學里曾經制作的土電話等)。
問題:那么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討論: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舉一些生活事例來證明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