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
有些動物是以動作作為聯絡信號的。在我國的海灘上,有一種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螯
,在尋求配偶時,便高舉這只大螯,頻頻揮動,一旦發覺雌蟹走來,就更加起勁地揮舞大螯,直至雌蟹伴隨著一同回穴。
有一種鹿是*尾巴報信的。平安無事時,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動;尾巴半抬起來,表示正處于警戒狀態;如果發現有危險,尾巴便完全豎直。
蜜蜂的運動語言可算是登峰造極的了,它能用獨特的舞蹈動作向自己的伙伴報告蜜源的方向和距離。蜜源的距離不同,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舞蹈次數也不一樣。有人因此提出了一個誘人的設想:派人造的電子蜂打入蜜蜂之中。指揮蜜蜂活動。這樣,不但可以按人的需要收獲不同的蜂蜜,還可以幫助植物傳粉,提高農作物的產量,真是一舉兩得。
色彩語言
孔雀是以華艷奪目的羽毛著稱于世的。雄孔雀所以常在春末夏初開屏,是因為它沒有清甜動聽的歌喉,只好憑著一身艷麗的羽毛,尤其是那迷人的尾羽來向它的“對象”炫耀雄姿美態。
現在已經知道,善于運用色彩語言的動物不光是鳥類,爬行類、魚類、兩棲類,甚至連蜻蜓、蝴蝶和墨魚也都充分利用色彩。
觀察一下背上長有三根長刺的刺背魚的體色變化,是十分有趣的。這種魚體呈青灰色,貌不驚人。在交配前夕,雄魚各自劃分勢力范圍,同時腹部出現了紅色,以警告別的雄魚,趕快回避。當它追求雌魚時,隨即披上了絢麗的婚裝——腹部泛紅,背呈藍白,煞是好看。待到交配、產卵和魚卵孵化后,雄魚便再度恢復婚前的色彩——紅色的腹部和青灰色的魚體,日夜看守著幼魚。
提示:《千奇百怪的動物語言》說明的是動物的語言,文章介紹了種種不同的動物語言,并說明了它對我們人類的認識價值。用文藝的筆法介紹知識,屬于文藝性說明文,可以把此文與《大自然的語言》進行比較。
③草木知時節 ——漫話物候 胡啟山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候鳥春秋遷飛,蛇蛙冬前蟄伏,百花深秋凋謝,臘梅傲雪迎春”……這些古今詩話,生動地描繪出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按照一定的季節時令生長、發育、活動的規律。反過來,各種生物的生長、發育、活動,也可成為季節時令的標志。有些自然現象,如初霜、終霜、始雪等也與季節、氣候有密切的關系。這些便是我們通常說的物候。
文獻記載,我國特有24節及72候,就是以物候為基礎的。“候”就是氣候,五日為候,三候為氣(節氣),六氣為時(季),四時為歲(年)。每候都有相應的物候現象,叫做“候應”。72候可以說是古代的“物候歷”。老農銘記的“諺語”如“二月艾發芽,三月韭長葉”“春分海棠、梨花、木蘭放,清明桐花、麥花、柳絮開”,就是對古代原始“物候歷”的繼承。
候應,包括動物候應、植物候應和自然現象候應。動物候應是從動物的蟄眠、復蘇、交配、繁殖、換羽、遷徙的過程來反映節氣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東坡的《春江晚景》中這一名句,就是對動物候應的寫照。“布谷枝頭叫,種谷時節到”,就是通過動物的啼鳴,向人們告知農時。植物候應是以植物的萌芽、發葉、生枝、開花、結果、落葉的規律來反映季節變化。“花開花落”“一歲一枯榮”,就是植物隨季節變化而興衰的顯著的特征。“春季桃花一片紅,夏季荷花滿池中,秋季梨果壓彎樹,冬季寒梅伴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木瓜開花,點豆種瓜”,則是向人們報告農時信息。自然現象候應又稱非生物候應,是以霜降雪飄、水凍冰化、風云變幻等來反應節氣的。“三時已斷黃梅雨,萬里初來棹舶風”,蘇東坡把梅雨與風并提,指的是春末時節,夏季南風開始活躍,雨帶則向北推進,江南雨勢逐漸減弱的現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漸斷,風欲來”的道理。“伏天有雨,倉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麥怕初夏干熱風”等農諺精辟地總結了非生物候應與農業生產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