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
50年代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發的新技術被廣泛用于海洋觀測,比如采用聲納裝置觀測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場儀探測海底磁場異常情況等。通過這些探測,科學家終于搞清全球海底被稱為“海嶺”的巨大海底山脈是彼此相連的。
在海底山脈中位于大西洋中部的大西洋中央海嶺,魏格納在世時人們就不陌生。但是,類似的海嶺存在于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地球所有的海洋,像網絡一樣分布在海底。在大西洋中部南北走向綿延1萬公里以上的中央海嶺的中段,還存在一個“大規模的谷地”,科學家還發現,這個“中央谷地”與中央海嶺并排相連。于是有科學家提出,大西洋正是地球的裂縫,海底也許就是在這里擴張的。隨后科學家又測定出從地球內部涌流出的地殼熱流量,也了解到從海嶺之下的深處似乎正在噴涌出熱物質。
根據以上探測結果,科學家得出結論:中央海嶺下的地幔對流升騰形成海洋地殼,海底由此擴大,這種結論支持了“海洋擴大說”,而“海洋擴大說”也解釋了大陸的分裂和移動。構成大陸地殼的物質密度小,地幔就會上浮。根據“海洋擴大說”,大陸下的地幔對流升騰造成大陸分裂,進而地幔向水平方向的運動將大陸推開。
此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觀測了能夠解釋美國西海岸附近太平洋海底地殼形成原因的地磁異常情況,弄清了在20公里到30公里的寬度上存在百分之一的磁場異常,在南北幾百公里范圍內呈條紋狀分布。此外,隨著同時期巖石年代測定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弄清了以往數百萬年間曾經多次反復的地磁場逆轉歷史。
1963年,弗萊德·瓦因和德拉蒙多·馬修茲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說:加利福尼亞的地磁異常帶是地球磁場逆轉的反映。在中央海嶺,由于高溫巖漿的冷卻生成了海底地殼,也就形成了具有當時地球磁場方向的磁場的巖石。瓦因等人認為,地球磁極曾多次逆轉,具有各個地質時期磁場方向特征的海底地殼,在海底并列呈條紋狀,這個事實為觀測所確定。由于海底向海嶺兩側擴張,如果瓦因等人的見解符合實際,那么觀測得到的反映磁場異常的條紋,相對海嶺兩側應當是對稱的。這種對稱性也被實際觀測所確認。匯集來的有關觀測數據都在支持“海洋擴大說”,而且根據海底磁場異常的數據,使迄今科學家掌握的只有幾百萬年的地球磁場的逆轉史,一下子擴大至2億年。
板塊構造學說
由于“極移動曲線”和海底擴大等提供的證據,大陸漂移的確是正在發生的事實。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于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
1970年后,板塊構造學說確立,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由于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比如海嶺就是在分離型板塊邊界下形成的,海溝則是在海洋板塊彼此碰撞,一個板塊俯沖至另一板塊的下方的匯聚型板塊邊界下形成的。沿北美大陸西海岸分布的圣安德烈斯斷層,則是在太平洋板塊和北美大陸板塊間形成的很具代表性的轉換型板塊邊界下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