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
“作為生態安全領域的一道嶄新課題,近年來,外來生物入侵已經成為研究熱點,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丁建清說。
“生物移民”亟待綜合治理
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農業防治、機械防治……面對生物入侵,我國采取了各種措施積極應對。僅水葫蘆一項,1999年,浙江溫州就投入1000萬元人工打撈,全國費用至少超過一億元。
然而,應對生物入侵無疑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系統工程。記者在四川涼山采訪時發現,小小的飛機草,就已經讓當地官員和科研人員深刻領悟到了“無可奈何”、“束手無策”的真正含義。
“生物入侵,事關生態安全。現在已經到了必須行動的時候了。”專家警告說。
面對咄咄逼人的生物入侵態勢,面對越來越多的“生物入侵者”,我們究竟該何去何從?來自國家環保總局、中國林業科學院的專家提出,第一要謹慎引種,引種是柄雙刃劍,必須加強對引進物種的管理,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正如《生物多樣性公約》第8條指出的那樣,“每一締約國應盡可能并酌情防止引進、控制或清除那些威脅到生態系統、生境或物種的外來物種”;第二要查清我國現有的外來有害物種的種類及危害狀況;第三要加強對已知的主要外來有害物種的防治及綜合治理工作。
生態建設,政府責無旁貸。由于外來入侵生物威脅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應成立包括農業、林業、環保、海洋、貿易、檢疫等國家主管部門在內的統一管理協調委員會,從國家利益高度全面管理外來入侵種。
而最關鍵的一步,是要盡快出臺專門針對外來物種的防止外來入侵法和入侵種管理法。同時,還要提高公眾的生物入侵和生態安全意識。記者在四川涼山采訪“飛機草”入侵事件時,當地政府官員、科研人員生物入侵意識的淡薄甚至是空缺讓人驚訝,而全國又何嘗不是如此?
“我建議在退耕還林還草等工作中,盡可能利用本地物種,減少引進外來物種。”解炎博士說,“還要加強國際合作,成立國家生物入侵信息中心,有效利用國際網絡,加強信息溝通,建立生物入侵的預警和應急機制。”
2.加強物種引進的監管,防止外來生物入侵
歷史上有不少外來生物曾經造福中國社會,如小麥、玉米、馬鈴薯、西紅柿、胡羅卜、草莓、西瓜、葫蘆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與社會迅速發展,與國外境外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生物的引進和利用增長迅速。大量國外的生物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畜禽、水產擺上人們的餐桌,豐富了人民生活。
但是,在引進、推廣外來物種的同時,如果不加強監管,科學布局,則會造成外來生物入侵的負面影響。據報道,世界上100種具危險性的外來入侵物種有一半已侵入中國。我國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損失觸目驚心。從森林到水域,從濕地到草原,從農村到城市,全國所有省市區都發現生物入侵者,尤其是低海拔地區和熱帶島嶼最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