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
③ 駁斥對方觀點時要有“理”有“禮”
【小結】克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值得我們欣慰和驕傲的是,面對克隆,人類表現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富有理性和遠見。如果克隆技術真是上帝放在人類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那么人類將滿懷信心地伸出兩手,一只手叫智慧或靈性,它讓克隆技術為我所用,造福世界;另一只手叫理性,它將控制和防止克隆技術走向反面。這也就是要‘興利除弊’!科學家們有足夠的信心,智慧、理性地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為人類造福。
五.拓展延伸
1.假如我被克隆,想象我與克隆人見面時的情景,寫一段文字。
2.假如我成了研究“克隆技術”的科學家,請你發揮想象,預測克隆技術的發展方向及前景。
(二)教學設計之二
一.活動動員,交代主題――走近克隆
二.活動準備:
布置活動內容:利用圖書館、網絡查閱有關克隆的資料,對照課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編寫一則關于克隆的材料,自由擬題,注意表述的科學
擬題參考:
《克隆簡介》――介紹克隆的基本情況,如什么是克隆、克隆的研究現狀與運用《克隆技術大事記》――介紹克隆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及有意義有影響的重大時刻
《克隆真奇妙》――突出克隆技術帶給人們的新體驗
《克隆人,喜?悲?》――闡述觀點,展現個性
《我是克隆科學家》――發揮想象,預測前景
三.課中活動:
1.選擇共同話題,分小組交流
注意結合課文中的知識點質疑探究:
①討論說明的順序
這部分作者為什么不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說明呢?文中的順序安排有什么好處?(如果其他學生覺得比較困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并加以引導。文中一是從中國的克隆實驗寫到外國的克隆實驗,這樣安排突出反映了我國科學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貢獻;二是按生物順序來安排的,是由低級到高級。這樣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另外,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了克隆技術在不斷的發展。)
② 克隆技術不斷的發展,與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下面請同學們搜索閱讀課文,找出最能表現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并加以點評。
2.每小組整理自己的材料,推選一到兩位學生上臺宣讀自己的材料,其他學生傾聽并準備點評
3.全班評議:從材料的豐富性、內容的科學性、語言的準確性、思想的創新性等方面評議,評出最佳作品獎、最佳創意獎、最佳態度獎。。。
相關鏈接
作者簡介
談家楨(1909~ )中國遺傳學家,浙江省寧波市人。生于1909年9月19日。1930年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1930~1932年在北平燕京大學攻讀研究生學位,在李汝祺教授的指導下進行異色瓢蟲鞘翅色斑遺傳的研究,取得碩士學位。1932~1934年在東吳大學任教。1934年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摩爾根實驗室深造,于1936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37年回國后受聘于浙江大學生物系,繼續從事果蠅和瓢蟲方面的研究。1952年起在傷害復旦大學工作,歷任生物系主任、遺傳研究所所長、副校長和校長顧問。現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