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
2.從“大陸漂移說”到“板塊構造學說”
(2002-12-14 10:13:22 2000/06/19 09:27 科技日報)
曾被拒絕的“大陸漂移說”
1910年有人第一次提出了這種疑問:位于大西洋兩岸的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的海岸線,為何如此相似?這個人就是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阿爾弗萊德·魏格納,這個念頭成為他提出“大陸漂移說”的契機。
海洋阻隔的兩岸具有相似海岸線的現(xiàn)象,很早以前就有人注意到了,魏格納對這一事實從地質學、古生物學、氣候學等角度進行了科學的推敲。他提出,根據(jù)造山帶等的地質構造,以及不能越過大洋的羊齒類植物、蝸牛等小動物,在3億年前的冰川時期曾廣泛分布于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他得出結論:大約3億年前,我們今天所知的南北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歐亞大陸、南極大陸等統(tǒng)統(tǒng)屬于一塊“超級大陸”,后來這塊“超級大陸”分裂為若干塊大陸,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移動,終于形成了今天的大陸位置關系。
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說”,后來發(fā)展成“板塊構造學說”,并成為20世紀地球科學的主流。“大陸漂移說”之所以具有如此的生命力是因為,它是一種能夠解答迄今為止包括古生物、古氣候、地質構造、地形等廣闊領域里,為數(shù)眾多疑問的理論。然而,1915年出版的魏格納的著作《大陸和海洋的起源》卻沒有輕而易舉地被人接受,它雖然得到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的首肯,但受到了大多數(shù)地球物理學家的不屑,有人提出了份量不輕的反駁。
持反對論者的最主要的論據(jù)是:沒有發(fā)現(xiàn)能讓大陸在水平方向移動幾千公里的原動力。地質學家阿爾薩·霍姆茲雖然考慮到地幔對流有可能是大陸漂移的原動力,但曲高和寡,隨著1930年魏格納在格陵蘭探險中失蹤,“大陸漂移說”遂漸趨冷落,以致到本世紀40年代時,人們把“大陸漂移說”忘諸腦后。“大陸漂移說”終于再沐春風
進入50年代,“大陸漂移說”居然在完全不相干的領域里東山再起。這個完全不相干的領域就是研究古代地球磁場的學科———古地磁學。今天,地球的兩個磁極———南磁極和北磁極幾乎是固定不動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上其位置是移動的并發(fā)生過逆轉。根據(jù)古地磁學,科學家復原了以往各個地質時期生成的巖石當初的磁場,由此推定了南北磁極的位置。磁極隨時間推移而形成的移動軌跡,被稱為“極移動曲線”。1950年,英國的基斯·蘭卡恩和帕特里克·布蘭科特等,根據(jù)對歐洲大陸和北美洲大陸各地質時期巖石中殘存磁場的精確測定,成功地得到了“極移動曲線”。地球只存在南磁極和北磁極兩個磁極,從各個大陸研究得來的南磁極或北磁極的“極移動曲線”理應是一致的。然而,蘭卡恩等人求得的兩條“極移動曲線”形狀相似卻沿經(jīng)線偏離。要是把大西洋兩邊的北美大陸和歐洲大陸合在一起,那么對應的“極移動曲線”恰好能夠吻合。這個事實正好說明了大陸漂移具有可能性。由于導致大陸漂移的動力問題沒能解決,所有的地球科學家對“大陸漂移說”始終不予理會,不過“大陸漂移說”卻因古地磁學的發(fā)現(xiàn)而崢嶸再現(xiàn)。
“海洋擴大說”嶄露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