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
我想: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應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長久的過程,它決非一堂課,或者一個單元就能完成的。這種精神的養成必須有外界因素不斷給予刺激和強化。我們的課堂就是培養科學精神的永遠的載體和平臺,只要我們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懷疑、求真、創新等精神進行正面的、積極的、鼓勵性的引導和評價,學生科學精神將就此萌芽!
――-領悟語言背后的“語言”
【背景】
還是《奇妙的克隆》的一個教學片斷,教學在進行了“激趣導入”和“探究什么是克隆”后,進入 “追溯克隆的科研成果”的第二環節。
【案例描述】
師:從克隆鯽魚到克隆羊,我們不僅了解了克隆技術的進程,更重要的是從字里行間我們還能體悟到科學家難能可貴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下面請同學們搜索閱讀課文,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并加以點評。
(生搜索閱讀課文,圈點批注)
生1:我找的是第二節“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中“┄┄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核中吸出細胞核。┄┄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度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后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首先“385天59代”一個驚人的數字震撼人心,表明實驗的艱辛,“用直徑10微米左右”,我們知道微米是何等細小的單位,進一步反映實驗進行之艱難、精細,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精神躍然紙上!敖蛹{”,“準備就緒”,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然后經過如此精細的準備后,大部分卻“夭亡”了,即使是這樣,科學家們永不放棄,“189個”,“只有兩個”,“只有一條度過難關”,由此可以想像實驗艱辛的程度之深,失敗率之高,最后經過“80多天”漫長等待,成長為“8厘米”長的鯽魚。這一過程使我感受到科學家們在探索過程中克服多少困難,經歷多少挫折才獲得成功。他們這種鍥而不舍、嚴謹求實的態度更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生2:我找的是這一節第五段“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科學家對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僅滿足于一次成功而不去更上一層樓,科學家們往往以嚴謹求實的態度完成了一件創舉并不止步,而是向更高的目標邁進,表現出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求索、探尋、鍥而不舍的精神。
生3: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節第一段“經過247次失敗后,他們在去年得到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一句簡短的不過30字的文字,僅從“247”就能看出科學工作者的嚴謹、認真、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的精神,研究了上百次才成功足以可見實驗的艱辛不易,我深切體會到科學家一絲不茍為人類造福的偉大精神!
師: 大家積極踴躍,暢所欲言,我也和同學們交流一下我切實的感悟,我感受最深的是課文第二節第四段“魚類換核技術的成熟和兩棲類換核的成功,使一批從事良種培育工作的科學家激動不已。既然鯽魚的囊胚細胞核取代鯽魚卵細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魚,那么異種魚換核能否得到新的雜種魚呢?我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也首先解決了這個問題”,科學家總是在現有的研究領域不斷提出新的挑戰,一邊實驗,一邊思索,不斷發問,堅持不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寺□、鯽魚是我國科學家的首創,這也充分表明了在克隆這一世界尖端技術方面我們中國一點也不落后!他們這種講究實證、求真創新的精神令人欽佩,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