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
小結:語文不是知識的教學,什么是知識?“石頭”就是“石頭”,語文是智慧的教學,什么是智慧?“石頭”不僅是“石頭”,看見“石頭”一詞還能說出“石頭”后面隱藏著的故事……我想,這就是語文教學吧!在說明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就應該說出“石頭”背后的故事……
四、課文的教學建議
大自然的語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本文從具體生動的物候現象說起,條理分明地說明事物的特點,學習準確、生動、簡潔的說明語言,
2.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積累科學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志趣。
(二)教學設計
一.導入激趣
1.人類有語言,大自然也有他們自己的語言,俗話說“螞蟻壘窩要落雨”,意思是螞蟻開始壘窩天就快要下雨了。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2.學生交流采集的農諺,并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由此自然引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思考課后練習一,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
(2)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么重要意義?
(3)決定物候現象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
明確:這篇文章首先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說起,介紹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接著介紹物候觀測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再次介紹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指出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這種由介紹現象到解釋原理的寫作順序,符合人們認知事物的規律,使文章條理清晰,通俗易懂。
2.再讀課文,研討作者為了使條理清晰,具體語段用詞的特點
三.研讀體驗
1.品味文章語言生動的特點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二段,仔細揣摩、品讀語段描寫一年四季的物候現象中的用詞和描寫,圈出你認為最喜歡的詞語或句子,并標注理由。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
(2)學生交流、討論、互評,理解生動說明的好處
2.品味文章語言準確、科學的特點
(1)學生跳讀課文,尋找課文中體現說明準確科學的語句,加以品讀
(2)比較生動說明和平實說明,加深體會。
四.拓展延伸
1.話題一.
現代科技的發展,高科技手段的廣泛運用看現在是否還有必要研究物候學
2.話題二。物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和進展
3.話題三。二十四節氣漫談
4.文藝作品中的物候知識、生活經驗中的物候知識、本地的物候狀況。
(三)相關鏈接
農諺舉隅
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①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
②瓦片云,曬死人。
③魚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
④早蚯聞蟬叫,晚蚯迎雨場。
⑤麻雀屯食要落雪。
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⑦螞蟻壘窩要落雨。
⑧魚跳水,有雨來。泥鰍靜,天氣靜。
⑨豬銜草,寒潮到。
⑩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又寒。
二十四節氣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署、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