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教案
生:我感受最深的也是第三節第一段“經過247次失敗后,他們在去年得到一
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初讀這句話,我并沒有體會出科學家們的艱辛,但仔細一想,我在學習中遇到什么問題,一次失敗了,兩次,三次┄┄我想許多人遇到這種接踵而來的打擊都會灰心喪氣,而科學家們竟然嘗試了247次,這是一個怎樣漫長的概念,最終才孕育出這個令全世界震動的科研成果,讓我們向這些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人們敬禮!
師:科學的道路無坦途。科海泛游*的是淵博的科學知識,精湛的科學技術,更要*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的科學精神。這種難能可貴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中學生借鑒學習。
【案例分析】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怎么“領會”?它來自作品語言和風細雨般地熏陶,最忌說教。科普作品在給人知識的同時,處處滲透了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與精神,如《大自然的語言》中,如果沒有科學家幾十年如一日的野外實地觀測,哪來的大量物候數據記錄;天寒地凍,烈日炎炎下沒有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哪會有物候學的創立!品味科普作品的準確、科學的語言,領悟語言背后的“語言”,在感受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科學的同時,讓學生受到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與精神的熏陶,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地唯一有效的途徑!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奇妙的克隆》教學片斷中,教師巧妙地設計了“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并加以點評。”這樣地問題。它妙就妙在既不是純粹地語言賞析,也不是單純地科學說教,而是把兩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學生就在品味語言地過程中自然領略科學家的風采,更領略科學精神的偉大!
請看學生的回答:
有的從一個個驚人的數字中體驗到科學實驗的艱辛、艱難、精細;
有的從科學探索過程中必須克服多少困難,經歷多少挫折,而且還不一定能獲得成功中領悟了一種永不放棄;
還有的明白了科學家對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道理;
還有的讀出了一種嚴謹、認真,深切體會到科學家一絲不茍為人類造福的偉大精神!
當最后一個學生說:讓我們向這些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人們敬禮!
我知道:科學家們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求索、探尋、鍥而不舍的精神不僅躍然紙上,而且永遠留在了學生的心中!
誠然,面對科普作品的教學,我們有很多方法和形式可以選擇,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特點告訴我們:語文學習決不可離開語言文字的閱讀、理解、品味、感悟。任何游離文本的學習語言都是緣木求魚,閱讀科普作品更是如此,科普作品的語言中蘊涵著巨大教育資源,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讓我們的學生感受科普作品及語言美好的同時,領悟語言背后的“語言”,接受科學精神的洗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