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教案1
寂寥( ) 幽邃( ) 乃( )
4. 給學生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記憶并比一比,看誰記的快 。
5. 同學之間相互質疑。
6. 出示專題進行測評 。
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在理解字詞意思的基礎上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然后同小組的學生對本課文進行翻譯,如有解決不了的在班上交流,6分鐘后看那個小組做得最好。
1.對照要求,自學文本。
2.交流研討,教師進行巡視。
3.解決學生提出的疑問。
教師提示:本文的重點的句子
(1)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5)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讓學生積極的提出不會的問題,大家幫助解決。
5.在沒有問題的基礎上,學生輪流進行翻譯,每人負責一句。
6.在讓學生進行自由翻譯,加以鞏固。
四、讓學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一遍課文。
五、課堂小結。(讓學生進行歸納)
六、綜合測評
(一)文言實詞與虛詞歸納
(1)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一詞多義
以: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二)重點句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 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2.通讀全文,體會作者的情感。
3.背誦課文。
一、導入新課:(復習舊課)
1.找一名學生說出字詞的意思。
2.給出相應的句子讓學生翻譯。
二、展示目標:(見教學目標1、2、3)
三、自學指導(一)
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下列的問題,6分鐘完成,看哪個小組做的又準又快。
1.帶著下列的問題,自學文本。
2.巡視學生交流的狀況。
3.質疑答疑。
教師明確:作者在文中重點寫了哪些景?表達了怎樣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樣的特點?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奇而冰冷) “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