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與挫折同行
因此,面對挫折,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既要了解挫折產生的原因,又要懂得不同的態度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只有這樣,在挫折來臨時,我們才能夠冷靜下來,分析受挫原因,找出解決辦法,積極地去戰勝挫折。
環節一:樂觀面對挫折
教師講故事。
1914 年12 月,美國發明家托馬斯• 愛迪生的實驗室在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損失超過200 萬美元。而愛迪生一生的心血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在火勢最兇猛時,愛迪生24 歲的兒子查里斯在濃煙和廢墟中發瘋似地尋找著父親。他最終找到了:愛迪生平靜地看著大火,他的臉在火光搖曳中閃爍,他的白發在寒風中飄動著。“我真為他難過”,查里斯后來寫道,“他都67 歲—— 不再年輕了—— 可眼下這一切都付諸東流了。誰知他看到我就嚷道:‘查里斯,你母親去哪兒去了?去,快去把她找來,她這輩子恐怕再也見不著這樣的場面了。”,
第二天早上,愛迪生看著這一片廢墟說:“災難自有它的價值。瞧,這不,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都給燒了個一干二凈。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又可以從頭再來了。”
教師:愛迪生的故事給你帶來了什么啟示?
學生交流:(略)
教師歸納:當身處逆境或遭遇挫折時,有的人往往悲觀地以為在劫難逃,其實這未必不是一次新生的機遇。67 歲的愛迪生能夠從災難中找出“機遇”,從頭再來,這種樂觀的態度、豁達的胸懷、不屈的斗志真讓人敬佩。面對困難,需要的不是驚慌和悲傷,而是勇敢地去面對;面對挫折,我們應視之為進步的階梯,用樂觀的態度來對待,調動身心各方面的潛能,消除挫折的消極影響。如果我們都有這樣一份勇氣,那還有什么失敗和痛苦不可以面對,還有什么不可以從頭再來呢?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導致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在因素通常難以控制,但內在因素中的心理因素則多數可以控制。因此,要避免和戰勝挫折,主要應從自身找辦法,積極地改變自己。
那么,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1.消除挫折的消極影響
教師:你認識她嗎?如果不認識,你能根據老師給出的提示說出她的名字嗎?
教師出示投影一:
(l)一歲半時因一場重病致盲致聾,隨后又喪失了說話能力。
(2)以優等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
(3)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臘五種語言。
(4)是美國著名女作家,先后撰寫了《我的生活故事》《走出黑暗》《樂觀》等14部著作。
(5)1924年成為美國盲人基金會的主要領導入。
(6)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
(7)1968年6月l日與世長辭。
學生:海倫•凱勒。
教師:是的,她就是20世紀美國著名女作家海倫•凱勒。讓我們從海倫•凱勒的幾個生活片段中去感受那些助她走向成功的優良品質吧!
出示投影二:
我記不清是什么時候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和別人是不同的,我注意到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并不是用手勢,而是用嘴來說。有時候,我會站在兩個談話者中間,用手去觸摸他們的嘴唇,然而卻無法理解他們所說,頓時就覺得非常氣惱。我努力用嘴唇的開合加上瘋狂的手勢來與人們進行交流,卻一點用處都沒有,這常常使我變得惱羞成怒,不停地踢打,不停地尖叫,直到筋疲力盡為止。我的父親和母親十分擔憂,在我6歲時他們找來了我的啟蒙導師―安妮•沙莉文。老師把我帶到房間里,給了我一個洋娃娃。我玩了一會兒以后,她慢慢地在我手上拼了四個字母“d一o一l一l”(洋娃娃)。我立刻被這種新鮮的手指游戲所吸引,并試圖模仿。當我終于能正確地拼寫出這個單詞時,禁不住歡呼雀躍起來,心中充滿了自豪感。隨著我會寫的字越來越多,我感覺我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花團錦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