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學會選擇 教案
孔融(公元1 53~2XX年),字文舉,漢朝著名文學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孫,山東曲阜人。
孔融從小在父母的教育下,非常懂事,對父母恭敬孝順,對兄弟謙讓友愛,對朋友熱情誠懇,對奸邪嫉惡如仇,因此深受人們的贊譽。
孔融4歲時的一天,家里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帶了一籃子新鮮的梨,送給他們家嘗鮮。
父親便把孩子們叫來了。他們圍桌而坐,母親也在場。
“這籃梨是客人送來的,你們喜歡,就分吃了吧。當然要謝謝。,’父親端坐著說。
“謝謝!謝謝!”孩子們站立起來,恭敬地對客人施了一禮。但他們誰也沒把手伸向籃子。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來給大家分梨吧。”父親說道。
聽了父親的吩咐,4歲的孔融站了起來。他來到桌邊,踮起腳,手剛剛能伸進籃子。他先拿起了一個又圓又大的梨,放到鼻子前聞了聞,隨后雙手捧著,送到了父親面前;他又拿起了一個黃澄澄的大梨,歡快地來到了母親的面前,遞到了母親手里。隨后,他把籃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個個地挑了出來,又一個個地送到了哥哥們的手中。
最后,孔融揀起了籃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頭吃了起來。
父景自始至終在觀察著孔融的一舉一動,到了這時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微笑著問道:“你為什么揀最小的吃?”
“我年齡小,應該吃最小的。”正在吃著梨的孔融稚聲稚氣地答道。
客人也被這情景感動了,說道:“小公子年方四歲,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將來必成大器啊!”
教師:我們可能都聽過這個故事。對4歲的孔融來講,是把大梨給自己吃還是給其他人吃,這是一種選擇。在人生途中,我們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惡,做出正確選擇。
引入第十課課標題:學會選擇
教師過渡: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或許,你常常為一種行為是對是錯和同學爭得面紅耳赤;或許,你想做的事,父母卻不贊成;或許,在弱者面前,你面臨著恃強凌弱、漠然以對還是傾囊相助的選擇……誰是誰非?孰善孰惡?這些問題總縈繞于你的腦際……
引入本課時標題:是非善惡有公論(上)
教師:在我國京劇的舞臺上,常常會出現這樣一個人,他是誰呢?
多媒體展示或圖片直接展示:京劇中的包公
教師:幾百年來,包公在我國民間一直享有很高的聲譽,其執法斷案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智捉曹國舅’’更是家喻戶曉,那么,包公究竟是怎樣智捉曹國舅的呢?
請一個學生根據教材第一目第一個◎第一個◆的情景一講述包公智捉曹國舅的故事。
教師:包公不畏權貴、秉公執法,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包公人[來源:第一范文網]
生修養中的哪些品質?請結合情景一的材料進行說明。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個◎第一個◆第一個◇的問題.
學生:略。
教師:其實,不僅僅是在“智捉曹國舅”這一個案例中,在包公的所有斷案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其人生品質中的一個重要亮點,那就是:明辨是非,善惡分明,疾惡如仇,為人正直。包公具有的這種人生品質,一直為后人所肯定和贊頌,我們可以從后人為紀念包公修建的包公祠內的一幅對聯看出來,那么,這幅對聯的內容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