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學會選擇 教案
討論活動:一個人的善行對社會的影響大(小)[來源:z##]
教師請持相同觀點的同學找一個代表將同學們剛才討論的意見收集整理一下,然后雙方代表各自用3分鐘闡述本方的理由,其他同學也可做適當補充。
學生闡述各自所持觀點的理由:略。
教師:唇槍舌戰,刀光劍影,剛才雙方的辯論好精彩!就我看來,雙方的觀點都有一定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樣。站在個體的角度看,個人的能力、水平、力量總是有限的,相對整個大社會而言,個人行為的影響是微弱的,所以,盡管白芳禮老人已經盡自己的全力來資助貧困學生,但直到他去世,貧困生受教育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站在社會的角度看,社會總是由個人所組成,社會的功能和作用總是通過個人的作用體現和實現的,離開了個人,社會將無以存在,所以,如果白芳禮老人的善行得到社會各界的肯定、政府的贊揚,社會將出現越來越多的像白芳禮這樣的人,這樣,一個人的善行將會變成千萬人的善行,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個人的善行是可以對社會產生重大影響的。
教師過渡:在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明辨是非,彰善癉惡,不僅是白芳禮老人個體的價值取向,而是現代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
★明辨是非,彰善癉惡,仍然是現代社會的共同取向
教師:為什么說這是現代社會共同的取向呢?讓我們看看“希望工程”:請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一個◎第二個◆情景二的材料。
教師:短短十五年,希望工程能夠發展這么快,在社會上激起那么大的反響,希望工程的強大力量來自于什么呢?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個◎第二個◆第五個◇的問題。
學生:略。
教師:希望工程的強大力量來自于人們的善心和愛心,來自于人們對是非善惡的正確選擇,即正確的是非善惡觀指導下的選擇。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評價是一種無形而強大的社會力量,它約束和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希望工程的快速發展反映出:在我國,行善不僅僅是一個人或幾個人的追求,而是現代社會人們的共同認識和價值取向。
教師過渡:其實在我國,社會倡導的、人們自覺參與的類似希望工程的活動還有很多,如扶貧、賑災、助殘等。能不能舉出一兩個發生 在你身邊的事例呢?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個◎第二個◆第六個◇的問題。
學生講述:略。
教師:通過同學們的講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 榜樣就在我們身邊。人們自覺參與希望工程、扶貧、賑災、助殘等公益活動也再一次說明,明辨是非,彰善癉惡,仍然是現代社會倡導的人生品質和共同的價值取向。
教師小結:做人是做事的基礎,要做好事,必須先學會做人。自古以來,人們便把分清是非善惡作為人生修養的重要內容;在現代社會,明辨是非,彰善癉惡,仍然是現代社會的共同取向。可見,具有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念,是做人應該具備的一個基本品質,這也是能夠做出正確選擇,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必須具備的人生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