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教案2
老師小結:線的平折、粗細、濃淡、虛實、齊亂等的變化,產生不同的畫面效果,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展示另外幾幅線描為主、情感表達不同的作品,繼續欣賞,加深理解。主要有郭熙的《早春圖》、
范寬的《溪山行履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八大山人的《蕉蟬圖》、以及陳洪綬、齊白石、等國畫名家的作品和黑繪陶作品。
引申:
聯系畫面,思考分析:其中線的造型表現與變化特點以及在情感表達方面的作用。
1. 可簡單介紹作者等有關情況,幫助欣賞。
陳洪綬(陳老年)作品古樸工麗,以焉艷襯雅,富有裝飾性,雅俗共賞,流傳甚廣。
2.朱耷(八大山人) 作品山水意境荒率凄涼,花鳥怪誕冷漠,憤世嫉俗,墨點無多淚點多。傷心鳥,絕望鳥。
3.齊白石 作品潦潦幾筆,筆斷意連,形神兼備。趣味性強,體現悠閑自得,愉悅輕松的心境。
同學欣賞后交流自己對線的進一步的理解和感受。
課件顯示文字、定義
線條既可以具體得描繪審美對象的生動形象,也可以抽象地表現主觀的審美感受和思想感情。因此,有人把這種藝術表現方法與形式稱為“線描方法”。
(說明:由幾幅用線典型的作品展示、啟發、拓展到使學生對線描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再欣賞各具特色的更多的作品,使學生對線的表現由不知到略知,由知之較少到有了較為豐富的認知,層層遞進,逐漸豐富了感性知識。另外,這一內容的學習不是只由老師獨自講解,而是穿插了學生的思考、討論、交流、師生互動,有利于知識的傳授與掌握。)
多媒體展示幾幅以圖繪方法為主的作品,(主要是書上的三幅作品)
老師提議:分組從四個方面進行觀察,要求每組同學匯報時用一句話談談自己對作品中這一方面表現的最深印象。
四個方面即:線條、色彩、明暗、感官效果
學生看后分別交流、匯報。
老師歸納小結:這幾幅作品線條模糊,色彩豐富,明暗對比強烈,感官逼真、立體。
讓學生看書,找出“圖繪方法”的定義,請同學大聲朗讀。
課件同時顯示定義內容:
借助形體、明暗、色彩、透視等要素來綜合造型,以再現可變光線條件下的客觀對象的表現方法,忽略清晰輪廓而在背景上突現物象的表現形式,稱為“圖繪方法“。
老師提議:用2分鐘時間看書上3幅作品的介紹,請學生講述作品的特點及自己的感受。
學生發言,其他同學可補充。
(說明:分組分別觀察其中一方面內容比較有針對性,使原本較為復雜的內容難度減低,而且學生容易尋找到答案,這是教師主體性作用的發揮,可以確保學生始終持續學習的熱情;同時又可以營造和諧、競爭的學習氣氛,增強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另外,采用學生自學、學生講解的辦法,既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有利于加深對知識的印象,還會產生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