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直觀的表現與交流語言教案2
《靜物》、《紅衣少年》、《向日葵》、《星空》、《郵差盧南》、《白馬》等。
“立體主義”代表人物畢加索的作品《小提琴》、《三個樂師》、《夢》等。
提問:這些作品與前面所見的作品相比有什么特點嗎?用一句最簡潔的語言概括。
(討論1-2分鐘)提示(圖繪方法中側重于造型的哪一方面的表現)
匯報討論結果
老師小結:明亮的色彩、模糊的輪廓、動感的筆觸、對自然的純真描繪、不可思議的夸張、變形….
這些就是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畫派的作品,他們的作品中包含著圖繪表現的特點,但更側重于對光、色、形態的某些特殊表現,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繪畫風格及派別。這將是我們下一節課要走進的藝術世界。
(說明:藝術是相通的,用音樂配合風格不同的畫面的展示,可以引導學生更為準確地體會、感受作品的意境、特點、魅力,也是視、聽、說的有機結合。另外,本節課主要是從造型表現形式上的介紹,不同的表現形成不同的繪畫風格,這部分內容的點到為止引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同時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節課學習主要畫派作準備。)
(四)作業布置
1. 能否從造型表現的角度以自己的理解,鑒賞自己喜歡的一幅美術作品(寫一篇評述文章)。
2. 分五組課后分別收集五個影響較大的畫派的作品及代表畫家的有關資料,為下一節課上課交流作準備(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立體主義、抽象主義、野獸主義)
總體說明:“欣賞.評述”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審美眼光、欣賞水平,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要想在有限的幾節課中達到這一目的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美術課要盡可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教學能產生學生愿意課外繼續探索、自學的延續性效果。基于這些,我在教學中主要有以下幾點思考和做法:
首先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視、聽、說的交流活動中來,明確學習的目的,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和目的,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意識地跟隨老師的要求進行有目的的欣賞,從而使學生從對藝術作品直觀的感性的認識,上升到對美術創作的理性的認識。圍繞這一目的,采用盡量把問題留給學生的辦法,在知識的傳授中,既有老師的講解、思考和提問,又有學生的自學、自教、討論、評述,多種方法結合,使一堂課充實而不單調,教學方法的變化又產生了新鮮感,有利于知識的傳授;另外在問題的提出上盡可能角度各異,如在圖繪方法講述中,對三幅作品(《蒙娜麗莎》、《自畫像》、《宮娥》)的欣賞后從三個不同側面的提問,即引導學生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同時選擇學生有感可發的問題進行討論交流,例如《蒙娜麗莎》的神秘微笑的解析、對倫勃朗多幅自畫像的類比欣賞感受畫家的坎坷藝術人生等,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的參與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采用多角度欣賞的辦法,來加深學生對美術造型語言的理解。如,從美術語言的色彩、明暗、線條等的引導、分析、討論,讓學生感受到藝術的多方位的表象美;又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分析畫家用筆、用色的特點。如對朱耷的憤世嫉俗、倫勃朗的坎坷滄桑等的背景介紹;還用了畫作對比的方法加深對作品的感性理解和認識,如對《蒙娜麗莎》的欣賞,選取了同時代另一幅作品《寶座上的圣母和圣嬰》與之相比較,來顯示達芬奇繪畫水平技高一籌以及對他首創的“明暗轉移法”的領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