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與當代資本主義2
約翰遜在1965年國情咨文中正式提出“偉大社會”綱領,他要求國會在教育、醫療、環境保護、住房、反貧困和民權等領域采取廣泛的行動,并在立法上取得“登峰造極”的成功,成為羅斯福新政以來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改革的新的里程碑。約翰遜的“偉大社會”綱領和肯尼迪的“新邊疆政策”都是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改革,它把新政式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其核心是推行長期赤字財政政策,在一個時期內刺激了經濟的發展,但導致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持續的通貨膨脹,而且“偉大社會”綱領和“新邊疆政策”都是在對外不斷擴大侵越戰爭的條件下推行的,巨額的軍費開支大大加劇了通貨膨脹,使約翰遜政府面臨重重危機。這也是“偉大社會”綱領衰落的原因,同時也給美國經濟、政治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
[尼克松]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1913—1994),美國第37任總統(1969—1974)。1952年后同艾森豪威爾參加競選,任兩屆副總統,1968年以共和黨身份參加競選,最終獲勝入主白宮。
尼克松上臺后,面臨美國經濟開始衰退、經濟滯脹等困擾美國經濟的問題,他采用削減開支、抑制貨幣供應量等措施來對付通貨膨脹,并根據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實行新經濟政策,刺激經濟增長,維持美元地位。當美元地位無法維持時他面對現實,作出符合實際的選擇,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元實行貶值。在對外關系方面,尼克松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實行戰略收縮和緩和外交為特點的尼克松主義。最終結束越南戰爭,訪問莫斯科,積極推動中美關系發展,1972年2月訪問中國,為中美關系正常化鋪平了道路。
1972年競選連任成功,但因競選班子成員潛入華盛頓水門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器的“水門事件”,被迫于1974年8月8日辭職,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被迫辭職的總統。
[福特]
杰拉爾德•魯道夫•福特(1913一),美國第38任總統(1974年8月9日一1977年1月20日),1935年畢業于密執安大學。1941年獲耶魯大學法學學士學位,后又獲密歇根州立大學、耶魯大學等院校的法學博士學位。1949年任國會眾議員,1973年10月被尼克松總統任命為副總統。
1974年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福特于同年8月9日繼任總統,是美國惟一一位未經選舉的總統。同年9月8日下令赦免尼克松。就職后,面對通貨膨脹,恢復經濟,解決能源短缺等問題,把政府干預作為解決經濟問題的方法。他想緩和因“水門事件”而引起的矛盾,自己曾兩次遭遇暗殺。1976年謀求連任,敗在卡特手下。1972年、1975年、1981年福特曾三次訪問中國。
[卡特]
吉米•卡特(1924一),美國第39任總統(1977年1月20日至1981年1月20日),1924年10月1日生于美國佐治亞州,1970年任佐治亞州州長,以辦事富有實效、積極消除種族歧視贏得聲譽。
1977年,競選擊敗福特出任總統。在國內,欲意實行行政和經濟改革,但遭國會強烈反對。在國際上,在當政時期,把巴拿馬運河的管理權交還給了巴拿馬;實現了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正常化,中美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推動中東實現和談;在埃及與以色列和談并在簽署戴維營協議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年他爭取連任敗給里根。
卸任后創辦卡特中心,致力于調解國際沖突,20世紀80年代解決海地危機,在國際上贏得了巨大聲望。1995年獲聯合國和平獎,1997年獲印度英•甘地獎,獲1998年度聯合國人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