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五 無產階級革命家教案
在最困難的歲月,從沒有動搖過燕妮對馬克思的堅貞愛情。他們相守一生,矢志不渝。她經常自豪地說:“我很幸福,因為馬克思在身邊,他是我生命的支柱!”
1843年開始馬克思選擇了一條艱難的人生旅途:幾乎長達40年的流亡生活,40年的拼命工作,40年的貧困和犧牲。 由于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卓越貢獻和對地主、資產階級無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反動勢力詛咒他、驅逐他。他不得不攜持家小四處轉移,其生活困難有時達到難以想象的地步。在反動統治者的迫害下,馬克思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終生飄泊國外。普魯士政府、比利時政府、法國政府均曾驅逐過他。最終他選擇了英國 。“我是世界公民 ”,這是馬克思的名言,也是馬克思革命流亡生涯的真實寫照。
2、青年恩格斯
(1)偉人誕生
(2)社會實踐活動:
盡管青年時代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有著不同的社會經歷,但他們卻有著共同的志向。他們都同情農民、工人等社會基層群眾的疾苦,志愿“為大家而獻身”。馬克思在中學的作文就是一篇很好的說明。這篇作文也是我們在以往經常引用的著名文獻之一。它表明了馬克思立志創建一個自由和公正的社會體制的最初理想。1843年,馬克思到達巴黎,并合辦刊物《德法年鑒》,在研究英國的經濟學和法國革命史基礎上,第一次闡述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問題,強調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擔當實現“人類解放”的偉大重任。
恩格斯雖然與馬克思出身不同,生活經歷各異,但恩格斯早年生活在德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他所看到的工人生活的凄慘景象使他終身難忘。1842年,恩格斯到他父親在英國曼徹斯特的營業所工作。在這-里,他不但進一步看清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認識了新興的工業無產階級,而且親歷經濟危機,看到了工人的悲慘生活以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尖銳斗爭。在英國的經歷成為恩格斯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共同的奮斗理想使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的地方,共同發起了對封建主義的專制和資本主義的貪婪的批判。青年時期理論和實踐斗爭的磨煉,使馬克思和恩格斯打下了創建偉大學說的良好基礎。
----------這說明他們有共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思考:馬克思、恩格斯為什么會走上革命道路并創立馬克思主義學說?
提示:①生活的時代背景——工業革命帶來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
馬克思、恩格斯誕生于工業革命帶來社會結構急劇變化的時代。在這一時期,社會財富在快速增長的同時,許多新的社會現象如不平等的加劇、勞動者依附性的加強、勞資雙方的沖突與對立、資本主義投機性的盛行等也突出地顯現出來。它們雖都屬于工業文明的衍生物,但是由于觀察視角的巨大差異,作為工業文明體制的雇傭勞動者,工人階級承受著早期工業文明所帶給他們的苦難和痛楚,他們最早展開了對工業文明的批判。他們從最初本能地搗毀機器等自發原始的反抗,逐步進展到進行有組織有綱領的大規模斗爭運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由此興起。馬克思和恩格斯就誕生在歐洲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中。
②共同的志向——志愿“為大家而獻身”;
③青年時期理論和實踐斗爭(經歷)的磨煉——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