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新文化運動教案
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一直是支持啟蒙主義歷史觀的基本的兩組二元對立的概念。它們受到了來自當代批判性思想的批判性消解。中國的現代性并不像費正清學派或劍橋中國史所說的那樣是對現代性沖擊的單向回應,“中”與“西”是在一種互動的格局里互相形成的。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西方的現代性起源與發展也離不開所謂東方,東方一直內在于西方,正如西方一直內在于東方一樣。中國也不是在以漫長的歷史等待并痛苦地回應著來自現代的挑戰,從而被迫融入世界現代秩序的“停滯的帝國”,而是在現代的時與勢里創造著新的中國的現代性,其中自然包括改寫、挑戰著西方現代性的邏輯,如嚴復、章太炎、魯迅對西方現代思想的深刻批判。在這一過程中,舊有的中國思想重新被發現,被創造出來,它們已經成為一種對現代性的批判性的思想資源,而決不是如當年林毓生等人所說只是一個接受西方思想的特殊形狀的容器或思想模式。
1990年代末期以來,經過新的批判性思想的努力,建立在“五四”敘述基礎上的,或以“五四”為敘述策略的新啟蒙主義或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正在破產。而當代批判性思想之所以獲得深入人心的影響力,除了理論的說服力,還在于當代現實的教育。在國內,當初新啟蒙主義或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所做出的美好的承諾已隨著現代化的逐漸落實而蛻去了它玫瑰色的面紗;在國際上,自1990年末以來發生的一系列國際政治經濟事件,如亞洲金融危機、科索沃戰爭、兩次海灣戰爭,越來越清晰地呈現了當代世界秩序的真實性質,那些普世價值下面的狹隘的民族利益和霸權意志昭然若揭。這是真實的教育。而經過十幾年高代價的經濟增長,中國國力也已經極大增強,中國的民族自信心也在恢復。此消彼長,終于在xx年達到一個轉折點。
xx年中國與外部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在某種意義上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它的深刻后果還沒有充分顯現。
今年是“五四”運動90周年,90年后重新檢討“五四”,的確意味深長。
1919年,是巴黎和會教育了原來對世界公理有幻想的中國人,而xx年,同樣是國內外的一系列事件教育了1980年代以來對普世價值有迷夢的中國人。其實,xx年只是這種教育不斷累積起來的一個臨界點,也是這種教育從知識界的一部分向普遍民眾普及的過程。對比1919與是有意思的,二者顯現了知識界與群眾或社會的不同的互動關系!拔逅摹睍r期是從先進學生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借助各種宣傳形式如《新潮》雜志與平民教育宣講團向社會傳達思想,而xx年的群眾愛國行動則更具有草根性色彩,其中網絡的作用不可低估。群眾在思想與行動能力上超過了一般知識分子群體。
然而,xx年所顯示的社會情緒還有很多盲目性和某些狹隘性,如何引領與塑造這種民族情緒,打造一個新的類似“五四”的文化,仍是當代思想的艱巨使命。1919年之后我們找到了超越資本主義列強法則的共產主義理想,現在還能找到一種突破當代世界秩序的新道路嗎?還能創造一種新的具有普遍性的中國文化嗎?
90年,恰巧三個30年,1949年,1979年,xx年,這是三個具有標志性的年份,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那么,未來的30年會如何呢?它是值得期待的,也是需要我們格外清醒并付出艱苦努力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