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教案
表現二:人要受自然規律的支配。
生:復習回顧上冊講過的“規律”及“人和規律的關系”等知識。
師:規律是客觀的,人們只能認識、利用并限制它的盲目作用使之服務于人的需要,但卻不能創造和消滅自然規律。
人的活動時間受制于自然,人體所表現出來的生物節律是大自然長期作用的結果,另外,人類的各項活動也要根據自然的時間運動進行調整和安排:如,農民春播秋收;商人在不同季節出售不同的商品;人們夜里睡覺、白天工作。在人們的時間安排上總要考慮到自然時間性和季節性。
新陳代謝是宇宙間不可抵抗的規律,生老病死誰也不能逃脫,我國歷代的許多統治者都想長生不老。例如,秦始皇,盡管求神問仙,派人到處尋找仙丹妙藥,終究未能如愿,他只活到50歲,這就是自然規律的制約。
自然規律還直接制約著人類自身的增長。如食物、能量制約(讓學生用生物知識說明)。
表現三:人有類似動物本能的自然欲求。
一是生存欲求,要飲食、要自保;二是性的要求,要生育以繁衍后代。這是人的自然性的突出表現。
上下數千年,橫跨亞非拉,不管生于何時,屬于何地,人總要吃、睡、總有男女婚配、生兒育女,饑則食、渴則飲、寒則裹,不能擺脫本能的一面。
人同其他高等動物一樣是由蛋白質、糖類、脂類、核酸和無機鹽等物質構成的有機體,因此具有與某些高等動物相類似的身體結構、生理機能和自然需要。例如,有的科學家曾做過研究和統計,人類有56種特征與褐猿相同,有84種特征和長臂猿相同,有87種特征和大猿相同,有98種和黑猿相同。人只要活著,就要飲食。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在遇到外界威脅和侵害時就會自己保護自己,以至進行自保和反抗。人到了一定年齡,發育成熟,就有了性的欲求和生育的能力,以繁衍后代。
以上講的是人的自然性的表現。人只要作為一個有生命的自然物存在著,就永遠具有上述自然性,但如果僅僅這樣來看待“人”,就沒有抓住人的特點,就無法把人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
問:人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特點是什么?或說人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很久以前一些學者力圖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
(多媒體顯示)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人是陸棲兩腳的動物。”
英國哲學家培根:“人不過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譯員。”
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人是一架復雜的機器。”
中國古代:“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發含齒,倚而會者,謂之人。”
其他說法:“人是食品的過道”“人是沒有羽毛的動物”。
從上面顯示可看出,人是什么的問題既古老又新穎,既平常又深奧,多少哲學家、社會學家、科學家,發表了種種見解,但人言之殊,不得要領,疑團重重。
如果說揭開“斯芬克司之謎”的是古希臘英雄俄狄浦斯,那么揭開“人是什么之謎”的就是無產階級偉大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學說的提出,在“人是什么”這個問題上驅散了迷霧,揭開了廬山真面目,使人們的認識豁然開朗。
在人的問題上,馬、恩比歷史上任何哲學家、科學家都高明獨到之處在哪里呢?就在于他們從社會關系的總和方面即人的社會性方面去考察人、考察人的本性。
2.人的社會性(人的特性)(板書)
師:要了解人的社會性,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社會,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上,無時無刻不在同社會打交道,可以說對于社會是很熟悉的,當你從學校畢業準備奔赴工作崗位的時候,老師說你就要走上“社會”了,履歷表上有一欄叫“社會關系”,人們都知道這一欄要求填什么,到一個地方去出差,接觸到各種情況,最后概括一句,這里“社會風氣”不錯,“社會秩序”也好,如此等等,這里所說的社會是指的一些什么東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