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教案
但是,人的本性也不是大公無私的。自從人類社會出現私有制后,就產生了反映這種社會現實的私有觀念。即使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大公無私也只是社會先進分子的優秀品質,如衡陽搶險英雄群體和全國各條戰線涌現的模范人物等,但并非全社會所有成員的共同本質。
那么,人的本質屬性究竟是什么?是社會性,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師:現在我們來共同駁斥一下“人性自私論”,“人性自私論”的錯誤之一是:
①它違反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
生:回憶、表述原理內容。(略)
師:設問:所謂本質,應該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具有的,而不是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有的時候有,有的時候沒有。那么對人類社會來說,自私觀念是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出現的嗎?
生:答(略)
師:再設問:私有觀念是什么時候才產生的呢?
生:答(略)
師:設問:那么原始人那種一切從群體出發,一切為了民族是否是“公”的思想呢?
生:答(略)
師:既然自私的產生、消失不是同人類社會的產生、消失相一致,那么從這個意義上,更不能說它是人的本質。
“人性自私論”的錯誤之二是:
②錯誤地把動物的“自保”混同于“人性自私”。
教師用前面的“例五”說明。
學生舉一、二例說明。如“邱少云”等。
“人性自私論”的錯誤之三是:
③把“個人利益”與“自私”混為一談。
上下數百萬年,橫跨亞非拉歐,不管生于何時,居于何地,人總要吃飯、穿衣、睡覺、走路、總有男女婚配、生兒育女,總要有一定程度的娛樂活動和不同形式的社會交往,除了神話中的那種不吃人間煙火的神仙外,在現實生活中人總免不了這樣或那樣的需要,并且總是千方百計地為滿足需要而奮斗努力,人并不是為需要來到人世間,但來到人世間就會有需要。——人的需要停止,人的生命活動也就消失了。而這些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就是“個人利益”,它既包括個人物質利益也包括個人發展條件,還包括個人的人格和名譽。當然個人利益有“正當”與“不正當”之別,而“自私”是指一切以個人私利為出發點和目的的思想觀點,其特征是: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為了達到個人目的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拒絕履行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與個人利益不能混為一談。
引導學生區分“正當個人利益”與“自私”。
a.含義不同
b.產生時間不同
c.實現手段不同
d.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態度不同
“人性自私論”的錯誤之四是:
④不符合歷史現實。
生:舉例說明。(略)
師:我們敬仰的周恩來總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愛戴,就是因為他有著大公無私的高尚品德。1976年1月8日周總理與世長辭,聯合國決定下半旗一周表示哀悼。當時,有的成員國代表表示反對,聯合國秘書長講了這樣三句話:“世界上有哪個國家的總理終生只有一個夫人?有哪個國家的總理在國外銀行沒有一分錢私人存款?有哪個國家的總理,終生受人民愛戴?”反對的人無言以對,下半旗決定因此而順利通過。
即使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社會中也有舍生取義、救國救民的志士仁人。同學們都喜歡看《泰坦尼克號》這部影片,但我講的卻是有關泰坦尼克的真實歷史。
19xx年,豪華客輪泰坦尼克號沉入冰海,這次海難死亡多達1503名,僅704人獲救。幸存者約定,每隔XX年到瑞士洛桑城舉行一次集會,以紀念這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