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教案
“社會”在我國古籍中,“社”是指用來祭神的一塊地方。“會”就是集會。兩個詞聯用表示在一定地方,于一定時間舉行的祭神、演藝等活動。“社會”的另一個意思是指志趣相同者結合的團體,這些解釋與我們所說的社會含義有近似之處,但未能指出社會的本質內涵。
生:回憶初中學過的“社會”概念并分析其三層意思。
師:社會是以生產勞動為基礎,按照各種關系結合在一起的人們的總體。它有三層意思:第一,人類是過群體生活的,社會是人類生活的共同體。第二,社會的存在是以人類的生產勞動為基礎的。就是說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社會存在的基本條件,也是人類社會和動物群的根本區別。第三,社會是由人構成的,但社會不是人群的簡單的相加或任意的聚集,社會是人們相互交往的過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總之,社會就是由人們的相互關系構成的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中人是“細胞”,社會關系是“紐帶”,各種各樣的社會現象是通過社會關系而聯系起來的人的活動。
社會的含義清楚后,那么人的社會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看書、總結、發言。
師:歸納并逐一講解。
正如同學們所言,人的社會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表現一:人是社會的產物,即人的產生具有社會性。
從人類的起源看,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而在從古猿向人轉化的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勞動中產生了語言、在勞動中形成了思維活動、而勞動一開始就是社會性的,所以人從產生之時起就帶有濃厚的社會色彩。
表現二:人的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
問:人類特有的本領是什么?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
是生產勞動,動物只能本能地適應自然,而人則能制造和利用工具有目的地改造和征服自然。如:再狡猾的兔子都不過是利用已有的地形來隱蔽自己,卻不會構筑暗堡和工事。而生產勞動是具有社會性的活動。
第一,在生產活動中人為了同自然界作斗爭,人們之間必然要建立一定的生產關系。第二,生產關系是人們基本的社會關系,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其他種種社會關系。第三,每個人從事的具體的生產活動,都是社會生產的一部分,人不是生來就會勞動,人的生產活動的本領是在社會中學會的,因此人的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
(多媒體顯示)
表現三:人的生活具有社會性。
人與人之間在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各種聯系和關系都稱之為社會關系。就內容而言有物質關系、思想關系……,就發生的場合而言有戰友關系、同學關系、同鄉關系、鄰里關系等,在家庭中存在著血緣關系,在階級社會里生產關系又表現為階級關系,總之每個人當你從呱呱落地那一天起,就置身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最初接觸的是家庭關系,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內容的豐富,他們接觸的社會面逐漸擴大,而置身于地緣關系、業緣關系、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法律關系、道德關系之中,正是在這些社會關系長期影響、陶冶和制約之下,才使一個自然人轉變成為一個能掌握一定社會文化、學會參與社會生活、履行某種社會角色行為的人。
問:我們能否超脫現實的社會關系而孤立地生活呢?
生:自由辯論、并舉例說明。
師:現在我向大家舉幾個事例:
例一:獸孩。從18世紀到今天被人們發現的為野獸等動物所撫養的獸孩大約有三十幾個。其中有狼孩、猴孩、熊孩、豹孩、豬孩等(剛出生不久被野獸哺去),無論經過幾年獸孩應當仍然是人,而不是野獸,然而,后來找到的獸孩除了形體還像人外,再也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了,(和什么在一起就像什么),甚至人們再花十幾年的時間,想把他們訓練成人也難以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