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
3、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課堂探究】第30頁
a人類社會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質條件?
b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環境到人類的社會環境、由古猿的群體結構到人類的社會結構的轉變?
【探究提示】a自然界的演化和發展,是人類社會產生的物質前提。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自我運動的結果.是物質世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b在人和人類社會的形成過程中,勞動起了關鍵的作用。
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可以從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展三方面來理解。
(1)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從產生)
人屬于動物的一個種群(靈長類),是萬物之靈,由類人猿演化而來,人也是物質的。
【舉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英國赫胥黎:牛津大學的論戰中-一個人沒有任何理由為他的祖先是一個無尾猿而感到羞愧。
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
(2)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從存在)
地理環境
人口因素
勞動者 都是物質的
生產力 勞動資料
生產方式 勞動對象
生產關系:經濟關系
【結合圖表講解】
人類必須通過勞動才能得以生存和發展。勞動是人類社會的專利品。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和能量變換的過程。這個過程中,要有自然條件(地理環境)、要有人來干活(人口)、要通過具體的社會形式(生產方式)
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a地理環境——包括氣候、森林、土壤、山河、礦藏及各種生物等,它們都是物質的。
【思想教育】承認自然界的客觀性是人類有意識地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前提。保護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友善對待大自然。
【廣告】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請愛護我們的地球。
【舉例】一外商投資考慮環境問題
【舉例】荷蘭曾以“圍海造田”聞名于世。經過800多年的努力,荷蘭國土的1/5是造出來的。荷蘭人用珍貴的土地發展蔬菜、花卉種植業和畜牧業,從而成為世界主要農產品出口國之一。如今,荷蘭人因造地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大面積的灘涂和沼澤被抽干水,形成了陸地,使該地區和附近地下水位明顯下將。部分河流入海口出現泥沙淤積現象。在人造土地上過量施用化肥,污染了田野和含水層,許多植被銳減,有的已經絕種;本來多雨的荷蘭,卻屢屢出現旱災,飲用水源少到威脅。為此,20世紀90年代初,荷蘭政府通過“回歸大自然計劃”,要求把24萬公頃良田毀掉,使之重新變成森林、沼澤和湖泊。雖會使一部分農民的利益受損,但政府決心要為子孫后代負責,將計劃堅決執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