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專題復習
聯系材料一二,運用所學的哲學知識,說明應該如何理解和處理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9分)
①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識而存在,人類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條件和自然規律的制約。人能夠認識自然界的規律,并以這種認識為指導改造自然界來滿足人類的需要。(3分)②人類認識活動對自然界產生直接與間接、積極與消極的多方面影響,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應更加注重保護自然,以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3分)③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只有合理地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決人與自然界的矛盾。(3分)
例5.(新課程,37(3)) XX年夏季,北京等地為緩解當地旱情,采用了許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顯增加了降水,試分析“人工增雨”體現的哲學道理。
答案:(1)物質運動是有客觀規律的。(2)人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
例6(全國文綜,38)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感嘆道:“余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歷史上,洞庭湖的面積曾廣達6 000多平方千米。但多年來,由于片面強調糧食生產,洞庭湖區大規模圍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積,造成洞庭湖面積不斷縮小。近些年,該地區逐步退耕還湖,尤其是1998年以來,政府投資70億元,進行綜合治理,洞庭湖面積擴大了1/5,湖區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除傳統種植業外,還發展了養殖業、加工業等,湖區居民收入明顯提高。
從圍湖造田到退耕還湖的轉變,給我們什么哲學啟示?
答案:從洞庭湖的變遷,我們可以認識到:(1)發展經濟必須與環境保護相協調。(2)人類認識自然規律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3)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違背客觀規律要受到懲罰。
例7(北京文綜,39)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幾千年的文明史是人類不斷地認識、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歷史,也是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不斷加深的歷史。在傳統農業社會,存在著人口與土地等資源的矛盾。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及人口數量的增加,人口與礦產等資源的矛盾又進一步凸顯出來。人口膨脹與自然資源短缺的矛盾,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要樹立人類的資源危機意識,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
結合材料,從認識論角度分析人與自然資源矛盾的變化,并從認識論角度就當前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提出解決思路。
答案:(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人的認識要不斷深化。人和自然資源的矛盾始終存在,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隨著實踐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人與自然資源矛盾的嚴重性。
(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實踐的發展。要解決人與自然資源的矛盾,必須形成對二者關系的正確認識,并以此為指導推動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在實踐中發揮主觀能動性,限制人口數量,保護、節約資源,開發再生資源,以促進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
例8(廣東、廣西,37)現代著名學者赫伯特•a.西蒙說:“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的世界,還不如說是人造的或人為的世界。在我們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辨題:人為的世界是主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