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專題復習
答案:(1)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有意識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識的印記,滿足人的需要。(2)人們有意識地改造自然界,是以自然界的客觀存在與客觀規律為前提的,這種客觀存在與客觀規律不會因為人們的活動而消失;人的實踐活動本身也具有客觀實在性。因此“人為的世界是主觀的”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例9(文綜全國卷ⅲ,甘肅、四川、云南、陜西、重慶各省考卷第39題)39.(60分)根據圖4和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漢書)記載:祁連山“在張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莢水萆,冬溫夏涼,宜畜牧。”匈奴歌謠稱:“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
材料二:三國魏初年,倉慈任敦煌太守,“舊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無立錐之土,慈皆隨口割賦 (按人口分割土地給貧民耕種)”。
材料三: 對來到敦煌的西城各族人,倉慈“皆勞(慰勞)之”;對想赴洛陽者,“為封(簽發)過所 (通行證)”,對在敦煌進行貿易者,由官方主持估價、交易,并“使吏民護送道路”;禁止當 ,地豪族強買強賣。
(6)根據河西走廊的地理特點及開發利用這一地區的歷史經驗教訓,運用所學哲學知識說明應如何正確理解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12分)
①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一定地區的地理環境有其特殊性,人類的開發和利用必須根據該項地區實際條件和自然規律發展相關產業,這是由自然條件和自然規律的客觀性所決定的。
②河西走廊地區總的來說適合畜牧業的發展,歷史上對河西走廊地區的開發,有著重大的軍事、社會、經濟和文化意義,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大量增加的人日及過度農業發展,加劇了人地矛盾,對自然環境有著一定的破壞作用。
③人與自然的關系處于普遍聯系之中,因此,我們對自然進行開發利用不僅要看到改造自然中的有利后果,也應看到可能的不利后果;不僅要看到短期后果,也應看到長期后果;不僅要看到局部后果,也應看到整體或更大范圍的影響。
④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的發展規律都具有客觀性,我們不僅要認識自然規律,也應當不斷加深對社會規律的認識,井加深對社會發展與自然發展的綜合作用的認識。
(二)物質
1什么是物質?
⑴含義:
⑵唯一特性:
⑶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的關系:
①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②物質是永恒的,而物質的具體形態是變化發展的
③物質的具體形態除具有客觀實在性外還具有自己的個性,物質反映的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的唯一特性
⑷物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⑸人能改變物質的具體形態,但不能改變物質本身
2 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⑴自然界的存在發展是客觀的
⑵人類社會的存在于發展是客觀的
⑶意識依賴于物質更證明了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
(三)意識及其能動性
1 什么是意識?
(1)起源:
(2)生理基礎:
(3)本質:
(4)與物質的區別:
(5) 意識的形成:客觀事物---實踐-----人腦
(6)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形式是主觀的
①意識活動具有創造性(意識對物質的反映不是消極直觀的,而是能動的)
例10(1999年高考) 人的頭腦不是一間裝知識的倉庫,而是一座生產知識的工廠從哲學上看,這一說法強調的是
a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 b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是能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