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3《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在發展、安全與人權三大領域的改革中,爭議最大的是人權問題。美國對幫助第三世界發展一貫不予重視,唯恐因此增加其財政負擔,同時片面強調它所關心的安全與人權問題。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從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一貫立場出發,強調聯合國改革應扭轉“重安全、輕發展”的趨勢,重點應放在幫助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上。在人權問題上,美國對第三世界國家占多數的人權委員會早就心存不滿,急欲以一個新的“人權理事會”取而代之。美國企圖將人權理事會成員總數控制在30個以內,并強調成員國必須在實踐人權最高標準方面有良好記錄。然而,XX年5月9日,當第60屆聯合國大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首屆47個理事國時,中、俄、法、英4個安理會常任理事會均順利入選,唯獨美國在面臨可能落選的情況下,宣布放棄參選。這實在具有很強的諷刺意味。一直以“人權領袖”自居的美國,原想用新成立的人權理事會來整治不聽話的國家,結果卻落得個可悲的下場。從聯合國內部的種種變化,可以看出國際社會的力量對比正在進一步朝著不利于霸權主義而有利于國際公平、正義和合作的方向發展。
“第三框 走進世界貿易組織”,關于世界貿易組織(wto,簡稱世貿組織),教師教學用書指出了其中兩個重點和難點問題,一個是該組織被稱為“經濟聯合國”的緣由,另一個是世貿組織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中的角色和作用,可以說是抓住了要害。
關于“經濟聯合國”的提法,這里講一點看法。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是1947年10月于日內瓦簽訂的《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當時由占世界貿易額五分之四的美國等23個國家參加,1948年1月1日協定正式生效。它不是正式的國際組織,而是一個政府間的多邊協定,是規定戰后國際貿易法律準則的基本文件,事實上卻在總協定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國際組織。它與1945年建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一道,共同構成二戰后資本主義的國際經濟秩序結構,即布雷頓森林體系。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主要活動是組織并主持減讓關稅的多邊貿易談判,從而使每一個締約方從相互減讓關稅中受益,因此有世界經濟領域中的“聯合國”之稱。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與關貿總協定共存一年,1996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全球經濟貿易組織,關貿總協定不再存在。但是世界經濟領域中的“聯合國”的稱號卻由世界貿易組織繼承了下來,只不過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這一點表現得更為突出罷了。
“第四框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的新形式”,教師教學用書在疑難問題解答中專門列出一個目“獨特的apec方式”,強調該組織的獨特性。這恰好抓住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該組織的一些新特點。亞太經合組織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它的多樣性等特點,如apec成員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其中有最發達國家,也有最窮困的國家。它的獨特性更多地表現為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協商一致、自主自愿等原則,體現在磋商代替談判。總之,apec的原則和做法,照顧了合作伙伴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使各成員的不同權益和要求得到較好的平衡。這些都反映了發展中國家的愿望,更體現了中國有關國際關系的一系列正確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