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3《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專題一:各具特色的國家和國際組織。
專題二: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以英國和法國為例。
專題三:聯邦制、兩黨制、三權分立:以美國為例。
專題四:民主集中制: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專題五:日益重要的國際組織。
教材之所以做這樣的安排有兩方面的考慮。
一方面,是考慮到與《政治生活》必修課教材的銜接,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與加深知識。《政治生活》中的四個專題,實際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即前三個專題,講的是我國政治生活的內容和優點;第二部分,即第四個專題,講的是當代國際社會。學生學完這些課程,肯定會有重要收獲。但是,學生在收獲之余,也可能有不滿足之感。這是因為,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只有把中國的政治制度放到與世界其他重要國家如英、法、美的比較中,才能做到更為歷史地、全面地評價我國的制度,才能真正懂得我國現行制度的優點和歷史地位。而《政治生活》中介紹的“當代國際社會”的內容,也只有用本選修課介紹的一系列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生動內容作補充,學生才能獲得更為充分、具體的認識。
另一方面,這種安排是教材自身邏輯順序的要求。專題一先介紹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基本理論,關于國家的本質,現代國家的管理形式和結構形式以及國際組織方面的理論知識,為全書打下一個理論基礎,然后再進入后四個專題對幾個典型國家和國際組織進行具體的分析,從而使學生在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上,更好地認識國家和國際組織。但這一認識過程的完成具有較大的難度。不僅對學生,對我們自己也是一樣。對此必須有充分估計。正如列寧1919年在《論國家》中所指出的,“國家問題是一個最復雜最難弄清的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被資產階級的學者、作家和哲學家弄得最混亂的問題。因此,絕對不要指望在一次短短的講課中就能把這個問題完全弄清楚。……想認真考察和獨立領會它的人,都必須再三研究,反復探討,從各方面思考,才能獲得明白透徹的了解。你們反復探討這個問題的機會很多,因為這是全部政治的基本問題,根本問題,別說在我們現時所處的這樣一個革命風暴時期,就是在最平靜的時期,在不論哪天哪份報紙上,只要涉及經濟或政治,你們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國家是什么,國家的實質是什么,國家的意義是什么,我們這個為推翻資本主義而斗爭的黨即共產黨對國家的態度又是什么”。“只有學會獨立地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你們才能認為自己的信念已經十分堅定,才能在任何人面前,在任何時候,很好地堅持這種信念。”②今天重讀列寧這段話,仍然能感覺到其深刻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衷心希望通過這門課程的教與學,我們師生都能從中得到提高。這也是與我們教學中應突出思想教育性的要求一致的。
三、各專題的重點和難點
專題一 各具特色的國家和國際組織
本專題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國家觀的基本理論,包括國家與國家性質,民主與專政的關系,國體與政體的關系,國家的管理形式和結構形式,民主政體與專制政體,國家組織的形成、分類及作用等。本專題講授的理論知識是全書的理論基礎,在全書中起著開篇和統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