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3《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
至于采用分權制和相互制約的制度,在制憲過程中,在討論政府三大部門──立法、司法、行政的關系方面,建國先驅們作了精心設計。他們特別害怕較能反映下層民眾意志的立法機關成為最高權力機關,而特意在憲法中加強行政和司法機關的獨立地位及其權力。憲法中明確規定,行政、立法、司法三個部門相互獨立,各自執掌一部分權力。這便是所謂權力分立。同時,三部門沒有任何一個能不受其他部門牽制而行使自己的權力。這便是所謂“制衡”,憲法對三部門的制衡作了詳盡的規定。一些美國學者指出,“分權制……目的是要設置防止多數主義(即大多數群眾統治國家)的障礙和為杰出人物的自由和私有財產提供雙重保險”。“這種權力交錯,各為其主的體制至今仍發揮作用……相互牽制和平衡等基本安排方式沒有變,總統、參議員、眾議員和法官仍是由不同的選舉人選出,各自的任期長短也不相同,其所負責任和所忠對象也各有所別。所以,在這一體制下,永遠也不能實現人民群眾的多數人統治。”⑿
當然,在統治階級內部,這種“相互牽制和平衡體制的原理可以理解為復審思想的體現,它也是建國先驅們對政府科學的一種貢獻”。⒀美國這一套權力分離與制約的原則為穩定資產階級國家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我們考察美國這套民主政治體制時,不能忘記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這種體制一開始就是建立在對印第安人的排斥、殺戮,特別是對黑人的長期奴役基礎之上的。曾任美國歷史學家組織主席的埃德蒙•s•摩根教授指出,“在我國,自由和平等是伴隨著奴隸制而興起的。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這兩種彼此矛盾的發展過程并駕齊驅,從17世紀一直延續到19世紀,成了美國歷史上的主要悖論”。⒁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美國實力的增長,這種悖論今天正在向全世界擴展──美國特殊利益集團企圖通過槍炮推廣美國式民主,從而把它們的自由建立在奴役世界人民之上。
總起來說,美國以三權分立和權力制衡為特征的政治體制模式對于反對封建專制,調節資產階級內部各集團的利益,維持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有其積極作用。但是,廣大勞動人民不可能在這種制度下享有真正的民主。雖然三大權力機關之間互相制約、平衡,卻沒有一個代表人民意志的權力機關,因而不可能實現人民群眾的多數人統治。
2.如何理解美國的兩黨制
美國是實行資產階級兩黨制的典型國家。建國初期有過民主黨和輝格黨,即后來的共和黨,前者代表奴隸制種植園主利益,后者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但兩黨制正式形成是在美國內戰之后。在這個時期中,由于奴隸制的廢除和南部種植園主的逐漸沒落,兩黨由原先主要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變為代表美國資產階級內部不同集團的利益;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兩黨又分別代表了美國壟斷資產階級不同集團的利益。在這一時期,最初20年即1865~1885年一直由共和黨持續執掌政權,直到1885年,民主黨人克利夫蘭才通過大選入主白宮。這標志著近代美國兩黨制正式形成,從此開始了兩個資產階級政黨輪流執政的歷史。這種狀況當然有利于資產階級穩定政局、發展經濟。
為什么美國沒有第三黨執政呢?教科書上不是講目前活躍在美國政治舞臺上的還有綠黨、進步黨近30個小黨嗎?這里關鍵在于輪流執政的共和黨和民主黨總是想方設法把其他可能威脅到他們執政地位的政黨力量消滅于萌芽狀態。例如,“19世紀90年代出現了農場主組成的新的政黨──人民黨,它清楚地表達了農場主的抱怨,提出了他們的議題并在國家、州和地方一級提出自己的候選人,在1892年和1894年選舉中獲得了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進展,在某些社區取代了一個或兩個主要政黨的地位,許多成員被選入州和地方政府。”⒂人民黨的崛起引起了共和黨和民主黨兩黨上層的恐慌,為了防止更多的下層選民轉而支持人民黨,兩黨均在其綱領中點綴一些改革條款以圖改變它們保守僵化的形象。特別是1896年民主黨吸收了人民黨大部分有爭議的觀點,其結果是,人民黨與民主黨合并,人民黨作為一種重要的政治力量不復存在。美國統治集團在維護其根本利益上是很有一套策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