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教材此處的“相關鏈接”欄目告訴我們兩點: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直接經驗,二是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
名言題化(結合課本p44)毛澤東說:“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這告訴我。們( )
a、認識只能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產生 b、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
c、實踐是認識的一個來源 d、實踐不斷給認識提出新課題
答案:a 解析:“親口吃一吃”說明只有接觸客觀事物,才能得出正確認識,直接選a項。b、c項本身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課堂探究:是什么力量推動了科學的發展?想一一想,古代的天文學、力學和數學都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探究提示:正如恩格斯所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睂嵺`的需要,尤其是生產實踐的需要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是由于農業發展需要知“農時”,力學的發展是由于制作生產工具的需要(如水車),數學的發展則是計數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進了幾何學的產生和發展,此方面的古籍如《周髀算經》和明代徐光啟翻譯的《幾何原本》等。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對此,我們可從以下三方面理解:
(1)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口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
(3)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因為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
名言題化(結合課本p44)“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边@說明( )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科學技術在實驗室不如在實踐中發展快
c、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 d、發展科學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識分子,而是人民群眾
答案:a 解析:“需要”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恰恰說明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故選a項。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課堂探究:(1)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以上說法的理解。
(2)你認為是非能夠說清楚嗎?怎樣才能說清楚?
探究提示:(1)莊子在這里陷入了不可知論,認為找不到一個標準判斷是非。
(2)是非是能夠說清楚的,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判斷是非的標準也看事,實看實踐的結果。
教材設置這一欄目,旨在引導我們深入探究是非或真理的標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