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c、人們認識世界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回到實踐中去,為實踐服務
d、人類不是為了實踐而認識,而是為認識去實踐
答案:c 解析:這種理論沒有意義的原因在于“柬之高閣,并不實行”。即不以實踐為目的,故選c項,a、b、d三項本身錯誤。
2.理性認識回到實踐的過程,比實踐到認識的過程,意義更加重要,更加偉大。這主要是因為理性認識只有回到實踐中去( )
a、才能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b、才能使認識得到檢驗
c、才能使認識得到豐富和發展 d、才能指導實踐,改造客觀世界
答案:d 解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僅僅完成認識的任務,但其根本目的在于指導實踐,這正是其“更加重要”“更加偉大”的原因,故選d項。
3.“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這句話告訴我們( )
a、認識來源于實踐 b、認識對實踐有指導作用
c、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d、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實踐和認識的關系中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這一知識點;故選 a。b、d項不符合題意。c項片面。
二、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觀的
課堂探究:(1)詹姆士關于真理的說法錯在哪里?
(2)在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中,什么樣的結論能夠被稱為真理?
(3)對同一種事物的認識為何會有真理和謬誤的區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說法正確嗎?
探究提示:(1)詹姆士關于真理含義的理解是錯誤的,是一種實用主義真理觀。
(2)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3)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其中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認識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認識則是謬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正確的,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它不以人的意志(包括權力、地位等)為轉移。
(二)、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這是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提出的定理。在此之后的兩千多年里,人們一直把它當作任何條件下都適用的真理。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于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這一定理的局限性逐漸暴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