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求索真理的歷程
19世紀初,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提出: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小于180度隨后,德國數學家黎曼提出: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內角之和大于180度由此,人們關于空間的觀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轉變。
課堂探究:(1)羅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發現是否表明,歐幾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
(2)是什么原因使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探究提示:(1)歐幾里得定理是真理,但它的成立是有條件的。
(2)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和人們對球面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到歐幾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況下都適用的真理。
類似的典型事例還有一個:17世紀,牛頓完成了創立經典力學的工作。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家發現經典力學無法解釋兩類問題:一是怎樣認識高速運動的物體,二是怎樣認識微觀粒子。經典力學對這兩個問題無法解釋,這表明經典力學有其特定的適用條件和范圍,那就是低速運動的客觀物體。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正確處理了宏觀物體的高速運動問題,人類獲得了新的認識,科學家提出了量子力學用來描述微觀粒子運動的規律性,并得到證實,人類又獲得了新的認識。
(1)真理都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堋5怕是向同一方向邁出的一小步,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2)真理都是具體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果我們不顧過程的推移,不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過去的認識,或者超越歷史條件,把適用于一定條件下的科學認識不切實際地運用于另一條件之中,真理都會轉化為謬誤。
(三)、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1.認識具有反復性。
課堂探究:(1)當我們在實踐遭遇失敗時,應該怎樣看待已經獲得的認識?
(2)你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是怨天尤人,還是鼓起勇氣,再接再厲?
探究提示:(1)我們以一定的認識指導自己的實踐,有時也會遭遇失敗,出現這一情況可能會有兩種原因:一是認識正確,我們的實踐過程控制存在問題,即操作性問題;二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和深入,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若屬于后者,我們不應輕易懷疑甚至否定已經取得的認識成果,而應當以這種認識為基礎,進一步研究和探索,以深化我們的認識,發展和豐富既有認識。
(2)當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時,怨天尤人當然是錯誤的,而應當鼓起勇氣,再接再厲,前途光明,道路曲折,山窮水復之后會迎來柳暗花明,這就是事物發展的過程。
認識的發展具有反復性,對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