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政治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2)貢獻與索取不是對等的關系。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應該居于首位,“貢獻越多,索取越多”的觀點是片面的。因為人生價值的真正意義在于貢獻,貢獻始終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無私奉獻”是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的精神。
誤區四:價值觀對人生與社會起著促進作用
不能認為價值觀(理想)對人生與社會起著促進作用。科學的價值觀、崇高的理想才對人生與社會起著重大的指導和促進作用。
誤區五:人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實現自我價值是實現社會價值的前提。
(1)人的真正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人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的需要,人是價值的創造者。同時,人生活在社會上,總是需要通過別人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所以,人也是價值的享受者。在此意義上,題目中的說法具有合理性。
(2)每個人理應用自己的勞動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回報社會,滿足他人。人通過自已的勞動,滿足了社會和他人的需要,實現其社會價值。與此同時,自己獲得勞動報酬,得到社會的承認,從而實現自我價值。實現社會價值是實現自我價值的前提。
【考點演練】
一、單項選擇題
1、西紅柿生長在野外,沒有與人發生關系時,并不具有價值,后來人們逐漸發現了它能觀賞和食用,它才具有價值。這說明( )
①價值是主體需要與事物屬性之問的特定關系 ②只要客觀事物的屬性存在,就有其價值③主體需要與客觀事物的屬性是構成價值的兩個不可缺少的方面④價值是一 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愛因斯坦說過:“一 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該看他取得什么。”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
a人的價值主要通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體現出來 b人的價值只表現在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上
c個人不應當向社會索取 d.人生價值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3、人們進行什么樣的人生選擇,走什么樣的人生道路,實際上都是在一 定的價值觀指導下進行的。這說明( )
a.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的活動有導向作用b.價值觀對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有導向作用
c.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有導向作用 d價值觀是一 種社會意識
4、中華民族是一個飽經災難的民族,災難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團結。四川汶川8.0級特大地震將全中國十三億民眾凝聚了起來,將全世界炎黃子孫團結起來。汶川大地震改變了許多人的思維習慣和生活習慣。生命顯得如此脆弱,大災無情人有愛,人們為支持地震災區表現出了無比的熱情和愛心。無數人為支援災區而寧愿犧牲個人利益,這說明:( )
①維護國家利益,就要犧牲個人利益,甚至是個人生命 ②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必須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取向 ③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④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比,處于更為根本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