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屆高考政治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27、社會意識依賴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這是正確的。但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它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會意識一旦產生,就屬于上層建筑,它并不直接反映生產力的變化,要通過經濟基礎這個中介才能同生產力發生聯系。
因此,生產力發展迅速的國家,社會意識不一定先進,而生產力落后的國家,社會意識不一定就是落后的。
28、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起阻礙作用。
我國的經濟改革是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而不是對我國經濟制度的改革;其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當前經濟體制改革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也鞏固和加強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所以說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9、解析:回答本題時要注意分別從人生觀和價值觀角度尋找相關原理觀點進行分析,這兩個角度是不能混同的。可以從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等角度切入。
答案:①價值觀對人的行為具有導向作用。消費行為反映了個人價值觀和消費觀的扭曲。我們應當在正確價值觀的指導下,樹立正確的個人消費觀。
②個人活動與社會發展相互聯系。個人活動既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也對社會發展起推動或阻礙作用。建立節約型社會要求個人厲行節約,浪費行為則不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
③艱苦奮斗.勤儉節約不僅是個人的生活作風,更是有志者應有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