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實現人生價值 學案
c.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
d.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17.“革命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盛大節日。人民群眾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夠像革命時期這樣以新社會秩序的積極創造者的身份出現。”列寧這一論斷主要表明 ( )
a. 人民群眾的力量在革命時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b. 革命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決定力量
c. 生產實踐是人們從事其他活動的基礎
d.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18.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農民有多個偉大的創造: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幾天林權承包制;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實行村民自治。這表明( )
① 農民群眾不是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的主體 ② 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中起主體作用 ③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④ 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推進改革的偉大事業
a. 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XX年10月24日湖北長江大學三位大學生為救2名落水少年而獻出了的寶貴生命。有人認為,他們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外兩個生命;也有人認為他這樣做是不值得的,甚至有人見死不救,反而大發死難財。上述材料說明 ( )
① 在階級社會中,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階級性 ②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
③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 ④ 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要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一位領導同志提出,領導干部應該有“兩情”:對人民要有感情,對工作要有熱情;要通過“兩情”轉變“兩風”:領導作風、部門作風。這就要求我們 ( )
①自覺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 ②自覺遵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必由之路 ③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想事情、做工作 ④自覺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1.“能群者存,不能群者滅;善群者存,不善群者滅”這句話在人生觀上給我們的啟示是
①要堅持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 ②利用集體去謀取個人利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