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2.要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因此,振興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不僅需要黨的正確決策的指導、國家的扶持、各地區的支持,而且更需要充分發揮廣大企業和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三) 政治學角度
1、國家運用財政這一經濟手段管理經濟,促進東北振興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2、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振興東北促進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提高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有利于我國的國際競爭。
三、西部大開發取得重要進展,經濟和社會事業出現加快發展的好勢頭
[熱點聚焦]
(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經過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西部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西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的進展,固定資產投資和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多種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市場開拓,使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格局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二)一批重大建設項目相繼開工。在西部大開發中,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公路國道主干線等事關西部地區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陸續開工。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程全面開工。
[與教材結合點分析]
(一)經濟學角度
1.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西部大開發戰略使社會生產力加快發展,逐步縮小東、西部地區 和南北地區的發展差距,有利于實現全國經濟的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
2.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自覺運用價值規律。國家重點支持西部大開發,增加資金投入和財政轉移支付,真正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3、西部大開發過程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過程。西部地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市場狀況,發展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平衡。
4、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反作用于生產。西部地區社會生產力加快發展,有利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進而促進全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5、財政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公路國道主干線等事關西部地區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陸續開工,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程全面開工,體現出國家通過財政支出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哲學角度
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西部大開發是從國情和本地區的具體實際出發,發揮地區資源優勢,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實行對外開放。
2、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因此我們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西部地區退耕還林、保護天然林資源,改善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這是西部大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西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的進展,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有力地促進了國內市場開拓,使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格局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3、整體與局部密切相聯。整體統帥局部,局部影響整體,在一定條件下,關鍵的部分對整體起決定作用,因此又要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黨和政府高瞻遠矚地提出開發西部戰略,使地區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出來。同時,地區經濟發展促進了國民經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