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一、教材內容分析本單元的教材編寫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在講述了農業的區位因素之后,又分析了五種農業地域類型,在簡單介紹它們在世界的分布和主要特點之后,選取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單元內容圍繞核心原理的概念圖展開,通過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區位理論學習的一般方法。如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側重于分析生產的特點,商品谷物農業側重于區位分析。此外,為了擴大學生知識面,教材還安排了問題研究“家鄉的農業園區會是什么樣”,學習現代農業的基本原理,體現新課程學以致用的理念。二、教學目標分析1.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2.從個案分析中掌握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和生產特點。3.培養分析、歸納、運用地理基礎知識的能力。4.懂得農業區位的選擇須按照自然和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布局農業,充分利用農業資源,以實現最大經濟效益。三、教學重點1.影響農業的區位因素2.明確農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會對農業的區位選擇產生影響3.學會利用農業區位理論分析具體案例四、教學難點正確運用農業區位選擇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現代農業意識。五、教學方法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六、課時安排1課時七、教學過程[導入]:本節課我們將共同來學習農業的區位選擇。什么是農業?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由于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切,因而農業是受自然環境影響最大的產業。[展示圖片]: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教師提問]:從圖片上看,兩地的農業生產有何不同之處?[學生看圖回答]:泰國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從事水稻種植;而澳大利亞東南是一個牧場,從事養羊業。[教師提問]:為什么這兩地會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景觀?[學生回答]:因為兩地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不一樣。[承轉]: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農業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這兩地的不同選擇呢?引入農業區位的概念。[教師講解]:農業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農業生產選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相互聯系。以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為例,它的區位應該有兩層含義: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種植水稻是與當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的,是環境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教師提問]: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學生分組討論,各小組相互交流得出: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教師小結]:既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如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如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機械等。以湄南河平原為例,影響其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展示中南半島位置圖,學生讀圖思考。[學生討論后回答]:中南半島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濕熱;平原地區地形平坦;紅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種,勞動力豐富,機械化水平低。課件展示活動內容:下列農業生產的布局和變化主要受哪些區位因素的影響?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1.結合水稻生長需要的熱量和水分條件,分析為什么水稻生產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區和溫帶季風氣候區,而不包括地中海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