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偉大的抗日戰爭教學設計
想一想:日本侵略者三宅光治的“自白”說明了什么問題?(三)全民族的抗日戰爭全民族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第二階段的內容。★學生帶問題閱讀課文(包括書中插圖): (1)全民族抗戰開始的標志是什么? (2)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到全民族抗戰的經過如何?(3)抗日救亡運動為什么會發展到全民族抗戰?(原因)(提示:從日軍侵華經過及全民族抗戰形成經過中分析提煉、并從多角度思考力求全面)(4)全民族抗戰表現在哪些方面?主要表現又是什么?★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全民族抗戰開始的標志是國共合作的完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標志著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到全民族抗戰。 (2)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到全民族抗戰的經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①1935年,中共瓦窯堡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②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共通電呼吁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新進攻。④1937年,中共中央向蔣介石提交國共合作宣言。⑤八一三事變后,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根據國共兩黨協議,改編八路軍、新四軍,實現了軍事上的合作。⑥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3)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到全民族抗戰的原因:①中日矛盾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②日本侵略的形勢,使國民政府不得不抗日; ③中國共產黨及全國人民的努力。(4)全民族抗戰的表現:(此問學生的回答肯定不會全面,教師要作引導;并作分析、歸納)①抗戰旗幟: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②抗戰地域:真正的全國戰爭。前線軍民抗日,后方全國救亡。③參戰人員:全國各階級、各階層。④黨派團結:全國各黨派均以民族存亡為重,結束分裂對抗,求同存異,在抗日基礎上團結一致。⑤軍隊合作:全國軍隊包括國民黨軍隊和共產黨軍隊,主力軍和游擊隊,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統一又獨立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兩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討論與探究:列舉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史實,并談談在抗戰的不同階段兩個戰場的地位及關系。(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圖》)◇在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戰的主戰場。國民黨軍隊組織了淞滬、徐州、太原等會戰(八路軍配合友軍作戰),吸引和消耗了日軍大量的有生力量,使得八路軍、新四軍能夠深入敵后,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形成敵后戰場。(中共提出全面抗戰路線;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邊區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后方。)沒有正面戰場的積極抵抗,就沒有敵后戰場的迅猛發展,而沒有敵后戰場的發展,就沒有抗戰相持階段的迅速到來。◇在戰略相持階段,敵后戰場抗擊了日軍的主力,成為抗戰的主戰場。為國民黨軍隊贏得在西南休整的時間,也為其取得西線滇緬戰場的勝利提供了條件。(1940年棗宜會戰、百團大戰、少數民族的抗日等)
◇在戰略反攻階段,兩個戰場在不同的區域向日軍發起進攻,迎來了抗戰的最后勝利。總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以后,國共合作抗日是主流。其間雖在抗戰相持階段國民政府制造了反共摩擦事件,但由于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統一戰線最終沒有破裂。國共合作抗日對國家和民族做出了積極的貢獻。⑥抗戰基礎:廣大群眾。是抗日戰爭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主要表現:國共合作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