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布羅代爾《文明與資本主義》第一卷
材料二 科學家竺可楨通過研究中國五千年來氣候之變化,指出中國16世紀后半葉趨于寒冷,至1 7世紀最冷。自天啟6年(1626年)至崇禎1 3年(1640年),氣候益轉嚴厲,自然災害頻繁。
材料三 明末各地災情情況選登
崇禎元年(1628年)
自四月至七月不雨,八月恒雨,霜殺稼,冬大雨雪、木冰,歲大饑。陜西饑,延鞏民相聚為盜。
崇禎5~7年
京師饑,御史龔廷獻繪饑民圖以進
崇禎1 3年(1640年)
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陜、浙旱蝗。河南北數千里,白骨縱橫,民父子相食。
——據(《明史》等資料匯編
材料四 ……內城陷。帝(崇禎)崩于萬歲山,王承恩從死。御書衣襟日:“朕涼德藐躬,上千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明史》卷二十四
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表明了布羅代爾怎樣的史學觀點?(2分)
(2)根據材料二、三,分析自然環境變化對明朝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分)
(3)崇禎皇帝認為明朝滅亡與“天咎”相關,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政治觀?(2分)
(4)自然災害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試結合明朝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分析說明自然災害與明朝滅亡之間的關系。(4分)
分析:(1)材料一主要涉及了環境變化(氣溫、氣壓與雨量)的影響;(2)根據材料信息可從造成的自然災害、對社會生產的影響、對階級矛盾的影響、饑荒的出現等角度進行提煉;(3)注意與儒家思想的聯系;(4)從政治上君主專制的腐敗、經濟上自然經濟的脆弱性等角度進行分析說明。
參考答案:(1)肯定了地理環境(自然環境、氣候)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2分)
(2)自然災害頻繁,饑荒嚴重,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階級矛盾激化。(4分)
(3)天人感應,君權神授。(2分)
(4)君主專制統治,政治黑暗腐朽,不能有效抵御、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害。(2分)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小農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薄弱(1分)。因此自然災害導致了明朝社會矛盾激化,政局動蕩。(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