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解析】:正確理解題中材料的含義,唐朝的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分析各選項,a、c、d三項表述正確,b項表述錯誤,三省沒有監察職能。
答案:b
7.(•浙江高考)科舉制是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下列各項中,確切反映唐朝科舉制情況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 b.要求八股考試方式
c.分進士等科目考試 d.要求應試士人熟讀四書五經
【解析】:抓住時間信息“唐朝”和關鍵信息“科舉制”。“其形式都是以官舉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薦官薦舉,排除a項。采用八股考試方式是在明清時期,與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四書為儒家經典,南宋學者朱熹將《禮記》中《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單獨成書,和《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故四書五經是南宋以后儒生學子的必讀之書,與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唐朝科舉制的含義就是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的制度,故正確答案為c項。
答案:c
8.(•四川高考)歷史學家陳寅恪指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下列史實可以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①完善科舉程序 ②創立行省制度 ③強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學興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題關鍵詞是是“數千載發展,在宋元到達一個新高度”,只有②項是元朝的創新,不合題意。科舉制從隋朝產生,到宋朝在程序上分鄉試、省試、殿試三級,并實行糊名法防舞弊。“文化政治”是指儒家思想作統治思想及“文人治國”,從西漢武帝以來就有這種趨勢。世俗文學是指從從唐代傳奇到宋元話本、宋詞等。
答案:c
9.(•北京高考)圖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區的政區示意圖。圖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漢朝 d.唐朝
【解析】:讀圖可知,信息有“涿郡”、“廣陽國”、“上谷郡”等等,便可知道“郡國并存”,繼而判斷應為漢朝。西周實行分封,諸國并立;秦朝實行郡縣制;唐朝前期是道—府(州)—縣,后期是道—節度使—府(州)—縣制。
答案:c
10.(•全國2)14.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纂的文學總集《文選》在唐代備受青睞,宋初仍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說。這一現象產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學喪失了獨尊地位 b.進士科主考詩賦策論
c.社會上書籍極為匱乏 d.唐朝人喜愛南朝文化
【解析】:有機聯系所學知識,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唐宋時儒學獨尊的地位并沒有喪失,故a說法錯誤;d項不能完全解釋題干“宋初仍有‘《文選》爛,秀才半’”,故排除d;依據所學,較容易排除c;題干中的《文選》是一部詩文總集,唐代文學又和六朝文學具有密切的繼承關系,唐朝時進士科考試增加詩賦內容,因而《文選》就成為人們學習詩賦的一種最適當的范本,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詩賦取士﹐《文選》仍然是士人的必讀書,故其流行的原因就在于進士科主考詩賦策論,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