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答案】:c
2.對古代三省六部制的發展演變的理解
[點析]
(1)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長官為宰相,相互牽制,三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書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2)宋承唐制,但將中書門下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合稱“二府”。同時,增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這樣削弱了宰相權力,強化了君權
(3)元代只保留中書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官,是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明初沿用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和丞相,分中書省之權歸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專制得以進一步加強。
【典例】唐代與元朝都在中央設立了中書省,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前者下設六部管理財政,后者為中央行政機構
b.前者掌管草擬和頒發詔令,后者則是行政機構
c.二者都是為了強化皇權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
d.二者都標志著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解析】:本題易錯選c,錯因在于沒有把握好唐代中書省和元代中書省的地位和職能。解答此題注意分析比較唐代中書省和元代中書省職能,然后逐項分析選項。a、c中關于唐代中書省的說法是符合唐代尚書省特點的,故排除a、c;d項說法屬于明清時期中央集權制度強化的特點。唐代中書省掌決策,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元代的中書省,取代三省成為最高行政機關,故b說法符合題意。
【答案】:b
3.對軍機處的職能認識和理解
[點析]
【點析】清代軍機處,清代官署名。亦稱“軍機房”、“總理處”。 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恐漏瀉機密,始于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十年(1732),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 軍機處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樞權力機關,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書處。軍機處在權力上是執政的最高國家機關,而在形式上始終處于臨時機構的地位,不像正式國家機關的樣子。軍機處辦公的地方不稱衙署,僅稱“值房”。清朝的軍機處則純粹是一個秘書機構,軍機大臣只是提出建議、執行皇帝的決策,決策權都在皇帝。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志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典例】如果你到故宮參觀,你可以在“軍機處”景點的文字說明上發現這樣的文字“軍機處—日日程……接折(閱讀奏折)——見面(請皇帝旨)——述旨(擬皇帝旨意)——過朱(皇帝過目確定)——交發(下發旨意)……”。這說明了軍機處的主要職能是
a.縱論軍務,謀劃戰事 b.輔佐皇帝,參與決策
c.陪讀陪寫,賦詩作畫 d.跪受筆錄,上傳下達
【解析】本題易錯選b,這主要是對軍機處的職能特點理解有誤造成的。清代軍機處具有臨時性、慎密性和迅速性等特點,軍機大臣只有執行權而沒有決策權,這表明了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解答此題結合材料中的“接折”、“見面”、“述旨”、“過朱”、“交發”等字樣展示了軍機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受筆錄,軍國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決的特點。各種詔令由軍機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擬寫成文,經皇帝審批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故d符合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