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變
考點分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中君主專制制度的不斷強化的內容。
答案:d
17.(•山東基本能力測試)下列詞句①休養(yǎng)生息 ②杯酒釋兵權 ③犯顏直諫 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⑤“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可以作為蕭何、魏征、趙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國古代宰相小傳的關鍵詞句,應的排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 d.③①④②⑤
【解析】:c。本題屬于容易題,側重于對文史基礎知識的考查記憶。
答案:c
18.(•上海高考)
皇權與相權
自秦朝以后,皇帝為了集中權力,不斷削弱相權。唐朝曾以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行使宰相職權;清朝又以滿漢大學士等出任軍機大臣.主持全國軍政要務。
問題:(10分)
(1)下圖反映了漢、唐,明、清四朝中樞的演變過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從上述材料中歸納出皇帝集權的兩種方式及其作用。(4分)
解析:⑴問根據(jù)所學知識作答。注意按照朝代的先后順序填寫。
⑵問通過分析漢、唐、明、清四朝中樞結構的異同來歸納。
答案:(1)答案1:內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內閣制度或內閣。(6分)
(2);一種是起用身邊的親信近臣,以成決策核心,另一種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職,以形成相互牽制。
答案2:歸納出兩種方式,但對作用的描述只是題干的同義反復。(2分)
;起用身邊的親信近臣,以加強皇帝權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職,以削弱相權。
19.(•全國ⅰ)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唐代科舉取士,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
唐代明經、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
初試 二試 三試
明經 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孝經》《論語》《爾雅》每經帖十條 口答諸經大義十條 答時務策三道
進士 選《禮記》或《左傳》之一及《爾雅》,每經帖十條 作詩、賦、文各一篇 作時務策五道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等
⑴在唐代明經、進士兩科考試中,為何進士科“其得人亦最為盛焉”?(6分)
⑵指出唐代科舉取士與中世紀英國官員選用的主要區(qū)別。(10分)
答:(1)明經科側重對經義的記憶和解讀;進士科側重對文學素養(yǎng)和處理時務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選拔人才。
(2)公開考試,擇優(yōu)錄用,考生來源廣泛;主要由國王遴選,對象是國王的親信和隨從。
【考點精題精練】:
一、 選擇題:
1. “漢承秦制”,亦有創(chuàng)設。以下屬西漢創(chuàng)設的制度是 a.什五連坐 b.郡縣行政 c. 刺史監(jiān)察 d.皇權獨尊
【解析】:選c。項刺史制度是漢武帝創(chuàng)立的。a、b、d在這之前早已有之。
1. 唐太宗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wěn)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