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
《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的比較
(1)產生背景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是1853年初,太平天國剛定都天京后為鞏固政權而頒布的革命綱領。 此時太平天國正處于強盛時期!顿Y政新篇》是1859年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太平天國內政和建設國家的主張。經過天京事變,這時太平天國已處于衰落時期。
(2)有關社會經濟主張的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等款項,以改革土地制度為中心的全面系統性的綱領性文件。它要建立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的理想的地上天國,即企圖在小生產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上消滅私 有制,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實行公有共享和絕對平均主義。
《資政新篇》是作為太平天國政治綱領提出來的,主要分為“用人”和“設法”兩個方面。在經濟方面,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即二者一個主張消滅私有制,一個主張發展私有制。
(3)群眾基礎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經驗的直觀總結規范化,是廣大農民平等、平均的政治、經濟要求的理想化,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利益和要求的革命藍圖,因而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資政新篇》在很大程度上是洪仁玕根據自己在香港、上海等處學習接觸到的西方文化及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寫成的。它不是農民意識的產物,也不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必然結果。 由于這一綱領沒有反映農民迫切的土地要求,因而沒有引起農民的強烈反應。
(4)作用不同:
《天朝田畝制度》這一綱領直接推動了太平天國革命斗爭的蓬勃發展。
《資政新篇》由于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農民對這一綱領反映不積極。再加上殘酷的戰爭環境,尤其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先天不足,使它缺乏必要的經濟基礎,《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行。
(5)反映了同一時代的不同特點:
《天朝田畝制度》的頒布標志著中國農民戰爭水平達到最高峰。但這一綱領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施。太平天國的失敗與其沒有先進思想的指導是分不開的。
《資政新篇》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它反映了鴉片戰爭后,先進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為后來中國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家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思想開了先河,堪稱中國第一個近代化綱領。
【過渡】:1856年,當太平軍西征與東征勝利,軍事形勢一片大好之際,天國領導集團內部由于爭權奪利,矛盾卻日漸尖銳化,導致天京變亂發生,天國的事業開始由盛而衰。
三、太平天國的失。ò鍟
(一)天京變亂——由勝而衰的轉折點(1856年)(板書)
【設問】:太平天國前期形成以洪秀全為首的領導集團,主要由那幾人組成?后來發生怎樣的變化?他們發動起義的工具是什么?
1、直接原因:定都天京以后,領導者革命進取心減退,領導集團內部爭權奪利。
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
經濟上,農民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
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
思想上,不能用科學的理論作指導
組織上,難形成統一堅強的領導核心
在新舊交替時代的農民階級,是與落后的封建生產方式聯系的小生產者,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具有落后性、分散性、狹隘性、自私性等特點。他們缺乏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不出先進的革命綱領。因而,天京事變的悲劇,包含著歷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