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
可見,太平大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民階級的這種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決定了他們在思想上提不出科學的理論,政治上提不出正確的革命綱領,組織上無法克服宗派主義傾向和保持內部團結,所以他們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它的失敗只能證明列寧“農民階級無法通過自身來解放自己”觀點的正確,也只能證明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過渡】:由于太平天國運動發生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背景下,所以與以往歷次農民戰爭相比較,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具體表現有那些?
2,時代特點:
(1)反封建的同時反侵略,從而具有了民主革命的性質。
(2)一些領導入主張學習西方,向西方尋找真理。
(3)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而失敗。
(4)作為“亞洲革命風暴”的組成部分,太平天國還同其他國家人民反殖民主義斗爭相互推動、相互影響。
3.太平天國的意義和教訓
意義:太平天國運動是一場農民階級反封建反侵略的戰爭,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狠狠打擊了外國侵略者。
太平軍占領清朝統治的半壁江山,建立了強大的政權,與清政府分庭抗禮,爭奪天下。太平天國所到之處,地主官僚,望風而逃,黎民百姓,夾道歡迎。因此可以說,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封建統治階級,加速了清王朝和整個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潰。
除了擔負起反封建的任務,農民還擔負了反侵略的任務,這個任務,農民階級雖然不可能徹底完成,但是由于農民階級開展了大規模的武裝斗爭,確實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想把中國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圖。
4. 教訓:
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說明農民階級作為小生產的代表,缺乏科學理論武器的指導,承擔不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
小結
太平天國運動是在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的情況下出現的一次農民大起義,在短短的時間了席卷了中國南方大地。建立起了與清政府相對峙的政權。他們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作為自己的革命綱領,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圍使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但是由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領導集團滋生了腐朽作樂的思想,爭權奪利,最終導致天京事變的出現,太平天國由盛而衰。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太平軍的將士們進行了艱苦的防御作戰,洪仁玕提出的《資政新篇》為太平天國運動帶上了鮮明的時代特色。但是太平天國運動終究逃脫不了失敗的命運。作為在鴉片戰爭以后出現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擔負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務,為中國的近代歷史涂上了濃重的一筆。然而,作為小生產的代表,農民階級缺乏科學理論武器的指導,承擔不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
[作業布置]
如果你是生活在1856—1860年間的中國人,面對復雜的社會局面,我該支持哪一方呢?是清王朝(曾國藩)還是太平天國(洪秀全)?試結合近代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務分析之。
[課后反思]
本課上完總體感覺不錯,關于太平天國運動主要展現其運動歷程,分析其失敗原因。學生對各個階級的屬性認識仍然較模糊,我通過具體事例的分析,效果較好。但仍需要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打破其消極被動聽課的主要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