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學案)
③明清時期:專門的諫議機構已經沒有。
(三)作用:
1.積極作用:在整頓 ,打擊 勢力,維護 ,諫正皇帝過失、防止 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消極作用: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 ,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 和
現象。
【知識拓展】
1. 三省六部制是怎樣完善中央集權體制的
三省六部制在形式上確立三省為中央最高權力機構,分工合作,掌管朝政。中書省掌制令決策;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掌行政,下轄六部處理日常軍事政務,凡軍國大事,必由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復奏。然后始付尚書省頒下執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門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定,轉中書省呈請皇帝批閱。門下省有“封駁”權,對不可行的政令和認為不妥的奏章,都可駁回修改。中書、門下兩省地位十分重要。
這種完整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防止個人權力過分膨脹,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使封建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此后,歷朝基本沿襲。但隨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惡性發展或朝政腐敗,權力失去制約與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喪失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積極作用。
2.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特點
(1)特點:
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不斷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
②君權和相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貫穿始終。
③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后聽命于君主。
④皇帝有從決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獨斷權力,皇權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
⑤中央對地方實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管理,牢牢控制地方官吏。
(2) 弊端:
①地方官對中央和君主絕對依賴,難免人浮于事,影響地方工作效率。
②地方缺乏自主權,難以實施有效管理。
【走進高考】
例1.(上海)有網友發表帖子討論科舉制時說:“自秦以來,科舉興于世,始以八股為試,學子徹夜秉讀。然科舉追求功祿,令學子神經麻木,豈真學識耶?”對該帖最恰當的評價是
a.對科舉制的評價是完全正確的 b.僅從追求功祿評價科舉制是片面的
c.關于科舉制的史實和評價都有問題 d.關于科舉制和八股取士產生的時間都有錯誤
解析:c 科舉制在隋唐時期形成和完善,為官僚隊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明清時期,科舉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