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學案)
例2. (江蘇單科)唐太宗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材料表明他主張
a.發揮宰相等大臣的議政權 b.君權與相權相互制衡
c.中央權力重心應當下移 d.君主不應實現專制統治
解析:a 題干中唐太宗的話的意思是發揮宰相和諸位大臣的聰明才智,全盤考慮,以防止決策的失誤。因此應選a項。
例3. (01廣東3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趙普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爭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其道何如?”普曰:“……此無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續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二(宋太宗)因謂近臣曰:“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指遼、西夏掠奪)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續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內,懲累朝藩鎮跋扈,盡收天下動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內外相維,上下相制,等級相軋,……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無犬吠之驚,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獻通考》
材料四 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朱子語類》
回答:
結合上述材料,說明北宋初期統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國方略,(2分)并分析其背景(2分)和利弊。(6分)
答案:(10分)
方略: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內患。(2分)
背景:前代藩鎮割據、君弱臣強,導致社會動亂。(2分)
利弊:保持社會的安定,有利于經濟發展;使得機構重疊,財政拮據,地方貧弱,導致對遼、西夏戰爭連連失利。(6分)
【課時訓練】
一、單選題:
1.(08山東文綜)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設機構,獨立施政 b.分工明確,相互協調
c.一職多官,互相牽制 d.簡化機構,總攬于上
2.(08天津文綜)我國古代中央機構不斷變革,曾出現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內閣、軍機處等制度。這些變革反映的趨勢是不斷強化
a.專制皇權 b.中央集權 c.檢察權力 d.對農民的控制
3.(08海南單科)下列各項中,分割宰相軍權的官職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漢朝的刺史 c.唐朝的節度使 d.宋朝的樞密使
4.(03春季)關于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確的是
a.打破了門第限制 b. 削弱了皇權